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探索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1650579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探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探索 【摘 要】 本文从研究社会对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人才需求现状出发,以创新创业的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为对象,以建工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研究样本,通过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提出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创业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能。【关键词】 创新创业;多主体;协同培养一、引言通过对国内多家企业的走访调查发现:对于拟招聘入职的研究生,用人单位非常看重他们的科研实践能力,尤其是他们的实习经历。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大一部分研究生的实践环节仅仅是跟着自己的硕士生导师做课题,甚

2、至是学术型课题。为了有效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共性问题,可以采取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多主体协同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契机,为研究生提供获取实践经验和职业能力平台的重要机会。土木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加强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授权领域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该学科硕士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是近年来被证明过的较好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是指高校结合自身的行业背景、办学历史和资源条件,加强与原来所隶属的相关行业、行业协会或企业之间的合作,依托学校

3、本身的专业优势与学科特色,依据与专业相关行业或相关企业对创新型科技攻关人才需求的青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达成“合作、共建、共赢”协议,让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到有关行业或企业进行锻炼和实践。多主体协同培养是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一种有力补充,尤其是针对师资、创新平台资源等不足的高校。多主体协同培养不仅让研究生掌握了工程技术、科学的创新方法等,而且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改革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然。二、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现状西安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自2011年开始招生以来,着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

4、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扎实的基本理论、领先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以及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该领域某一方向上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管理等能力,具有精良的职业素能的高端应用型专业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安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研究生培养能力持续提升,已经毕业的研究生逐渐成为建设领域相关企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人才培养结构日趋合理,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已有的成绩为培养创新创业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奠

5、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让建筑工程学院意识到只有来自行业一线需求的科研,才可能创造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合的成果,然而,由于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在经费及实验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缺乏,距离成果转化的条件还有一段距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急需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紧密合作,才能实现社会、高校和研究生的多方共赢,最终实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不能孤立地进行,而是应该依赖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入手,将创新创业纳入到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体系

6、之中,使专业学位培养与创新创业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在统一的框架下去规划和实施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培育与创新创业培育。具体内容如下:1、依托现有学科交叉优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由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面向工程实践,其研究过程中往往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在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过程中,需注重构建其完善的知识结构与理论体系,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整体把握与深入理解,以培养面向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修订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培养模式。考虑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学科特点及培养目标,结合建筑工程学院现有研究生规模和课程教学

7、现状,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为依据,对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提出有利于完善培养专业硕士培养机制,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议。2、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构建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构建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时可以采取“高校管理为主、开放式教学、学生自我管理”等内容,并以此充分调动协同培养企业等社会资源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教学活动的开展,形成高校、行业、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等社会主体协同培养研究生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能的土木工程高水平人才。3、

8、着眼经济新常态,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在目前国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下,为了突出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应用性和职业性特点,结合国家注册执业资格制度,使其能更深层次地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去,需要加强其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为其以后深层次的创业工作奠定基础。另外,围绕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建造师等注册执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知识内容,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融入相关的知识点,而且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开展注册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报告,以提高研究生参加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的主动性和通过

9、率,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相应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无缝衔接。四、结论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创业人才;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实时追踪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地,使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步入工作岗位时迅速成为“上手快、后劲足”的高素能复合型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充分满足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彰显创新性培养目的。【参考文献】1 张俊峰等. 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2 朱丽华等.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 .3 张华.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5.5(4).4 盛守照, 叶冯超.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J.大学教育,2017.7.【作者简介】李成华(1976)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