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哲学语言的清洗与涤荡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21561180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繁为简:哲学语言的清洗与涤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化繁为简:哲学语言的清洗与涤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化繁为简:哲学语言的清洗与涤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繁为简:哲学语言的清洗与涤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繁为简:哲学语言的清洗与涤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繁为简:哲学语言的清洗与涤荡化繁为简:哲学语言的清洗与涤荡 【摘 要】 本文论述了进行哲学语言改变的缘由,分析了哲学语言所表现出的问题,提出了对哲学语言问题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哲学语言;普通民众;改进方法 一、缘何提出哲学语言的问题思考 人类获得知识的方式大体有两种,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即实践的,通过直接作用于对象物而产生的经验、知识。而将这种零碎的,杂乱的个人经验运用理性的分析和归纳等再加工的步骤继而通过口口相传或编纂成书的方式,系统的,有条理的进行广泛的传输给其他人的方式就是间接经验的方式。人类一般性的知识习得主要依靠的是间接方式,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依靠阅读和学习书籍的方式。但是

2、问题在于,大多数能够表达哲学家思想的著作在内容的阐述和语词的构造上是晦涩和繁复的,其中以黑格尔的逻辑学为代表,发展到后来的语言哲学则更甚。因此,在普通民众与哲学思想进行第一次接触时,往往产生的现象就是对直接的,原本的原著的知难而退,继而选择导读、解析、概述等间接的、退而求其次的方法进行阅读。这样,一些伟大的,发人深省的,能够令人打开全新的世界观的哲学思想通过间接的方式传输而产生的损耗就是无可避免的。这也可能是当前的哲学日渐式微的一部分原因所在,也是它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以这也是笔者认为的,要进行哲学语言改变的缘由。 二、哲学语言所表现出的问题分析 首先要分析的第一个问题是哲学家在阐述新思想时存

3、在的拆字组词现象。诚然,当一个哲学家想构建一种新的理论或思想时,这个概念的表达往往无法在当前存在的语言符号系统中找到一个确切的表示来跟他们新创立的思想貼合。并且,新的语词和概念的提出代表了哲学的进步。因此,哲学家们往往只能按照自己的语词逻辑去构建一个新词来表征他们最核心的思想。而在创立新的词汇时,一般也要按照依据语词规则的逻辑和伦理去构建词组,而不会凭空捏造一个全新的词汇。这样,便出现了在原有语词基础上进行拆字组词的做法。譬如德里达在解释解构哲学中二元对立的手法为什么能奏效时,他的回答是“这是因为文本中的文字总有延异的意义。延异(differance)是德里达自造的一个词,它是差异(diffe

4、r)和推延(defer)两词的组合。德里达解释说,延异从字面上说既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概念,这个词的发音与差异(difference)一样,但他的书写形式中的a改变了差异的意义,把并列的差异变成推延出现的差异。”1在这里先不去关注“延异”本身想要表达的概念指向,只是仅仅“延异”这个用语本身都无法被原作者定义为词语,而可能只是一种思想的反映符号,这对于民众在无法与作者本身思想精神高度契合的情况下要理解这种表达是有着困难的。 第二个问题是一些哲学研究工作者在进行理论论述时经常会出现用语繁复和理论堆砌的现象。譬如,在阅读过程中经常能看到对一个概念进行多重最字的表达,类似于最简单、最常见、最普通、最

5、平凡、最基本的这些词汇,但是一般来说一个抽象概念它本身的内涵基本是不可能被语言的表述穷尽的,所以作者最后往往又会添加“等等”这个词语作为他意犹未尽的结尾。而如果一个概念在语词的解释上是无法被穷尽的,那么充当解释它的词汇就应该尽可能的精简而准确,而不是尽可能的繁多与庞杂。 从另一方面词性上分析,拿“最常见”与“最普通”来比较,虽然两个词语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但如果不是要进行专门的词义解析研究,而只是要对一个概念进行最一般的表述,或者只是为了起到过渡语句的作用,那么这种差别是允许被忽略不计的。而为何又认为可以说这些内容能够忽略不计从而被整理、合并成为某一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词组?因为从人的自身发展的

6、认识行为来说,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出于生理习惯性的特征,本能的会对这些同义重复的内容产生刺激弱化的心理态度。理查德格里芬和菲利普津巴多在他们的著作心理学与生活学习的研究一章中指出“当刺激重复出现时,你会减少行为回应。习惯化帮助你把注意焦点放在环境中的新异事件上你不必把行为或努力消耗在对那些陈旧刺激的重复反应上”。2因此,不管是从用语规则上来说还是从人们的学习行为习惯上来说,词组使用在不损害原本想表达的思想情况下,一些化繁为简的改变是必要的,而这也是“奥卡姆剃刀”所提倡原则的有效运用。 三、对哲学语言问题的改进建议 如何有效的处理文字和语言使之在意思表达上是明了的、合理的,从而让人能够顺畅的理

7、解文本内容?陈嘉映在叙述柏拉图撰写的克拉底鲁篇中苏格拉底的一段见解似乎能够给出一些回答。“苏格拉底进一步用工具来说明语词:工欲善其事,必须使用适当的工具,人要说话,就要用自然的方式来说话,我们必须沿着自然的纹理来切割一样东西;同样,我们必须用自然的方式来说话。”3顺应着自然的规则,真切质朴的去创造和使用文字和语言来进行思想的传输,这是从古至今无论任何学科和领域都必须遵守的语言伦理和道德。 关于词汇的创造和使用,在被人们理解程度的区分上,笔者试着将它们进行了两级分类。一种是直观性理解,即构成语词本身的每个单独字义只代表一种或主要代表了一种含义,从而明确出一种不易被误解的概念,因此即便在组合成词组

8、后也能完整的表达出原先的意思指向,而不会产生在同其他文字组合创造后,引起了意思偏离的后果。而另一种则是辨析后理解,即构成新词组的字义本身包含了多个含义,人们无法直接判定它最主要想表达的是哪层意思,而需要放到具体的语境环境中或作者对此进行的专门解释中得到确切的答案。两种语词的创造路径应运于不同的思想表达方式,作为直观性理解语词构成的句子表述可以在进行普及化思想传输时,能够更好的让民众去理解它的含义和概念而达到对新的思想和理念无障碍的触碰,而辨析后理解虽然在理解上存在着认知繁琐和晦涩,但是对于学术和理论的严谨性来说,它排除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曲解,消除了在研究交流中产生的歧义。 而对于哲学语言中语

9、句繁复,同义语词堆叠赘述的现象,或许可以借鉴我国现代文学在“五四”时期至40年代进行的语言创作从繁复性、个性化转向通俗化、大众化转变的经验。毛泽东就曾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到“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4而它的弊端在于,此后大多数文学创作也陷入了僵硬化、模式化的窘地,造成了风格单一,欠缺新意的现象。有鉴于此,这就提醒从事哲学理论创作的工作者在进行语言论述时要时刻注意防止走向两个极端:既不要孤芳自赏、也不要曲意迎合;既要照顾民众的理解能力,也要保持自己的文笔风骨。这也是在哲学语言上应该保持的“中道”选择。 四、结语 如果说马克思评价黑格尔的思想体系是

10、蕴藏着无数珍宝的大厦,那么以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分析哲学流派来说,它的旨趣在于研究构成思想的基础元素语言来寻求靠近真理。而愈向此方向进行它的纵深推进,也愈像修建一整套框架复杂,深幽曲折的地下结构。因此普通民众就无法在知识的地表世界中见到它们,甚至竟要面临被隔绝的可能。或许,在对真理的无穷和多样探索中,人们也该重新思考方向,重新仰望星空。 【参考文献】 1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280 2 理查德格里芬,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159. 3 陈嘉映.简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5.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作者简介】 李秀秀(1988)女,陕西富县人,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