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编版)

上传人:说**** 文档编号:221499254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5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编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 26页2.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教学方法1. 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2. 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 枣。3. 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

2、、相关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 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 借助工具书, 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2.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3.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 14 段,背诵14 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 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

3、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文题)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结合注释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 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上古竞于道德, 中世逐于智谋, 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

4、,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 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

5、有仁义而已矣”对 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 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 交谈的过程中, 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学生浏览、把握背景。四、熟读课文1. 放录音两遍。第一遍学生听, 要求认真听, 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

6、读。2.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3. 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1) )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A. 养生丧()死 不可胜( è)食 庠( á)序之教B. 饿莩()龟玉毁于犊 ( ú)中 孝悌( ì)之义C. 数( ù)罟不入污 () 池 然而不王 (á)者D. 鸡豚( ó)狗彘之畜( ù) 数罟()(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A. 河内凶(荒年)曳(拖着) 兵 谷(稻谷)不可胜(尽)食B. 庠序(学校)孝悌(孝顺父母)斧斤(

7、砍伐树木)洿(浊水不流)池C. 饿莩(死人)王无罪岁(年岁)狗彘(母狗)鸡豚(养猪)D. 勿夺(抢夺)其时移粟(泛指谷物)涂(通“途”, 道路)有饿莩(选两名学生回答,明确)( 1)A( B. 莩;犊椟;悌ì。C. 数ù;污洿; 王 à。D. 豚 ú。)( 2) C( A. 谷:粮食。 B. 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 斧斤:斧子。 D. 全对。 C. 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 彘:猪;豚:小猪。 )4.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5. 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

8、 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6.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 提问: 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学生明确。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投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2. 研习第 1 段(1) )选一学生朗读第1 段(2) )理清背

9、诵思路。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 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板书:梁惠王 -于国用心移民移粟 -民不加多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3) )朗读指导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 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

10、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 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 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学生讨论并交流。明确: 春秋战国时期, 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 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 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 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 要和

11、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忧心忡忡。即使在今天, 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 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3. 研习第 2、3、4 段(1) )学生齐读2、3、4 段。(2) )理清背诵思路。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

12、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 所以孟子说: “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板书:梁惠王孟子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移民移粟)(设圈套)不可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走进圈套)(3) )朗读指导面对梁惠王的提问, 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但他

13、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 轻读。惠王不知是计, 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 学生尝试背诵2、3、4 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填然鼓之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六、布置作业1. 背诵 14 段。2.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3. 熟读 5、6、7 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5、6、7 段,理清背诵思路,教师适当作朗读指导。背诵5、6、 7 段。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

14、抽查一名学生独背。二、导入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 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 研习第 5、6 段(1) )女生齐读第5 段,男生齐读第6 段(2) )理清背诵思路提问: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思考。明确: 两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 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问: 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