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精编版)

上传人:说**** 文档编号:221497030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精编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第 18页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栩栩如生,内容十分深刻,能背诵下来,可以终生受益,宜用诵读教法,使学生当堂基本成诵, 以减轻其负担。其余部分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课时安排4 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有关背景,朗读全文,补充注释。第二课时分析结构层次,阅读第1、2 段,诵读第3 段。第三课时阅读5、6 段,诵读第7 段。第四课时诵读第8 段,阅读第9 至 12 段,总结全文。做课后练习。预习安排1. 对照注释阅读全文,注音正音,准备朗读全文。2. 读传后“太史公曰”,体会作者对自己所写人物的态度。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遗址),求问其所谓

2、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接 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因、缘故)。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汉高祖刘邦)每过之而令民奉祀不绝也。”(注:这段话可以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照抄。)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有关背景常识。1. 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中华书局版本第3 段);留赵后, 却赵封, 与赵处士毛公、 薛公游, 倾平原君客 (同版本第 10 11 段);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 段);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 13 段);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 14 段

3、)。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 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 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 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 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 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公子 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 而卒。”卒后18 岁而魏亡。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2. 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

4、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45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 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 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 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 中提到朱英。 但比较起来, 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 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

5、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 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 关的背景常识。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质疑并作解答。补充注释如下: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今日嬴之为(é)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 è。其实,此

6、“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 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 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 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ù)王万端 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 魏王(出兵救赵) 。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 “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屏人间语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 释“间”,不确。“间”在此句

7、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 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三、课后作业。1. 归纳各段大意。2. 准备诵读第3 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结构层次。 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黑的字)。(1) 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2) 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3) 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4) 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5) 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6) 平原君让公子,公子

8、数请而魏王不听(7) 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8) 写朱亥与公子俱行(9) 写朱亥椎杀晋鄙(10) 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11) 写侯生北乡自刭(12) 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2. 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45( (5)至(1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 (5)写事件背景, (6) 写情节开端, (7)(8)写发展, (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结局是救赵成功。课本将(1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

9、,“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 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3. 教师小结。信陵君列传 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 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 前者得侯生之助, 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 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二、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提出下列两个问

10、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 )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仁而下士”。补充: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三、诵读第二部分(主要是第 3 段)。1. 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2. 给第 3 段划层次。提问学生: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侯生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他的敬意。要求注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宾客”等语。)侯生

11、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直上载公子上坐, 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公子之名”。要求注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 )本段关键是哪一句?(“能下士也”。 ) 划分为三小层: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详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经过(“公子于是乃置酒”至“宾客皆惊”);可加评点:“摄敝衣冠不让”后加“一试”;“愿枉车骑过之”后加“二试”;“故久立与其客语”后加“三试”;“宾客皆惊”后加“侧面写信陵君。”写侯生自述试公子之目的并赞公子之“能下士”(“酒酣”至段末) 。3. 分层练习诵读第3 段。

12、重点是诵读第2、 3 层。读熟一层,检查一层,最后连贯背诵全段。4. 练习诵读第4 段。四、课后作业。1. 熟读第3、7、 8 三段。2. 准备复述窃符救赵始末,要求用自己的话,时间不超过两分钟3. 思考以下问题:侯生对救赵之策是早已想好了的,为什么待“公子之还” 才说?信陵君说“我岂有所失哉”,他究竟“失”了什么?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 背诵第 3 段。2. 复述窃符救赵始末。二、阅读第 5、6 段。要求弄清两点:1赵国的危急情况:“已破赵长平军”,意味着主力部队 已被消灭殆尽; “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明求救心切。 2魏王的观望态度:“持两端”指的是

13、救魏和自保(担心 秦军攻魏),“留军壁邺”已暗示了这一点。正因为“留军壁邺”,军队远离首都,又接近邯郸,这就给信陵君创造了窃符救赵的有利条件。三、诵读第7 段。1. 诵读的准备。先通过答问弄清本段基本内容:信陵君辞决时,为什么侯生不趁此时献计?(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意:且此时耳目众多,亦不便说出。)“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这两句是否有深意?(这两句话听起来十分淡漠, 这是反常的, 跟侯生的为人不相合;“不能从” 又暗含不能从其“与赵俱死”之计,意在促其醒悟,并断定信陵君醒悟后必复返问计,所以下文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行而复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醒悟出自 己

14、失计,“一言半辞”就是指“计”说的。)“复引车还问侯生”和“公子再拜,因问”中的两个“问”字含义相同吗?(前一个是问何以“无一言半辞送我;后一个是“当用何计。”)从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计策是早已想好了的?(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还考虑到合符后晋鄙的态度。)然后划分层次:信陵君辞决侯生;信陵君复返问计,侯生定窃符之策;计成。2. 诵读练习。诵读重点是第2 层,特别是要熟读侯生说的两段话,即“公子喜士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和“嬴闻晋鄙之兵符此五霸之伐也,”要求边读边体会侯生的出众智慧,对有关的情况了如指掌,料事如神,而“五霸之伐”一语更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真是一席话而使人茅塞顿开。四、课后作业。1. 背诵第3、7 段,熟读第8 段。2. 思考:从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可以看出什么?从朱亥所主的话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侯生为什么决定“自刭,以送公子”?第四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检查第 3、7 两段中的重点部分(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