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前5诗赏析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21492514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前5诗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下前5诗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下前5诗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下前5诗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下前5诗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前5诗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前5诗赏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赠从弟【赏析】该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详细: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

2、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名句研读】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

3、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内容: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旁。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题记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关中一带

4、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

5、算得什么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

6、巾。”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登幽州台歌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终南别业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

7、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

8、也就明白揭出了。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内容: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拘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欢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

9、怀有无限的雅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意呀,倒不如披者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时所作。诗人从自己被放还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而心情苦闷。这首诗就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郁闷苦闷之情。诗歌由两个十一字句开篇,不受常规拘勒。情感强烈,直抒胸臆,郁闷之情喷薄而出,以唱叹起调。接下来,五、六两句转入登楼送别之事,点明题意:面对美景心情获得了难得的爽快,有沉郁而入豪迈。随后的七、八、九、十等句以赞美建安及谢朓等人的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抱负,不仅交代了主客双方均有不凡的文

10、采,更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而且反映出诗人因对现实不满所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不仅言志而且抒情,使豪迈的情感达到高潮。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依然存在,难以排遣,使诗人的情绪由豪迈转入苦闷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慨。对应了首句的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烦忧,但诗人并未被苦闷击倒,而是转入旷达,使强烈的愁情得以渲泄。整首诗写愁思却不晦黯,情绪低抑不哀婉,诗中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如“长风万里”,“酣高楼”,“青天”,“明月”等,始终涤荡着一股清越之气。诗歌大开大合,陡起陡落,感情变化剧烈而不显突兀。语言奔放,意气豪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李白素有“诗仙”之称,他的诗飘逸豪放,想象奇异,气概凌云,别具风格。虽天马行空,飘忽跳荡,却能以此启彼,由彼发此,因而脉理不乱。这首饯别诗是李白的代表性诗作之一,全诗强烈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