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存在原因探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0758559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存在原因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存在原因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存在原因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存在原因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存在原因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存在原因探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存在原因探究 徐洁莹摘要语言是具有模糊性的,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也必然存在着模糊现象。本文结合语言学方面的有关理论,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存在原因进行探究,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可以归结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不仅是人类认知局限和思维模糊的必然,也是人类语言自身发展局限的产物。关键词模糊性;索绪尔;皮尔士;文学语言模糊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电机工程系和电子学研究试验室的扎德教授1965年最先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的一篇模糊集的文章中明确提出来的,文中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动物包括狗,马,鸟等,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细菌是否属于动物类,

2、却是模糊的。具体到语言学领域,对语言的模糊性研究是把语言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哲学研究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前沿问题,其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而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也必然存在着模糊的现象。本文将结合语言学方面的有关理论,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进行分析。对语言符号的二分法是索绪尔从符号学角度研究语言学的核心观点,他认为语言符号被分为两面,即音响形象和概念,进而又被称为能指和所指。作为能指的音响形象是心理的音响形象,而所指代表的概念,自然也是心理现象。索绪尔否认所指的客观物质基础,他认定符号所指的前提就是他在对立关系中产生,他存在于关系之中。另一位学者皮尔士认为,客观事物决定符号,是符号的成因

3、,符号的意义来自于人的解释,但客观事物又通过符号中介间接决定了人的解释。皮尔士的理论强调了符号能指的实体性,表明其并不单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比较二者的观点,我认为,符号的意义是有着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的,没有了客观事物的存在,符号也就失去了指称的对象,符号的存在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具体到语言符号的模糊性问题上来,语言的模糊性其实也就是语言的意义给人产生了模糊的感觉,根据语言符号的二分法,语言符号的意义来自于语言符号的所指层面,根据皮尔士的观点客观事物是符号的成因,符号的意义来自于人的解释。因此,我可以这样推论,模糊语言的产生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符号使用者的解释模糊。二是客观事物自身的模糊性。海德格尔

4、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诗,存在于说之中,诗的言说即存在的言说,人以语言之家为家,语言是存在家园,而存在于敞开的世界和归闭的大地之间现实的和环境的争执之中,即存在于世界和大地争执过程中出现的裂缝之中,裂缝是艺术作品冲突的具体化,在这一过程中不为人所知的存在本身成为艺术认知或关照的对象,从而艺术形象,即艺术和存在的本身被创造出来,最终形成艺术作品。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们对艺术存在的创造即文学艺术形象的创造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艺术家对裂隙过程中所呈现的存在的认知关照程度,另一方面是大地世界争执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澄明的程度。而认知程度的深浅和澄明程度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艺术和存在的统一程度,表现

5、在文学语言层面就是语言模糊和精确的程度。综上所述,我认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可以归结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就客观方面看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无止境的,就某一阶段,总有人们无法认识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讲,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语言的模糊性也受制于人们思维的模糊性,我们并不能总是用语言来表达我们所想的东西,人类的语言也没有发展到能用来确切地描述我们的客观世界。而主观方面看来,我们在文学创作中。往往由于表达和创作的需要而故意使用模糊语言。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一、作家创作和表达的需要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科学语言要求精确,文学创作要求形象思维,而文学又是语言的

6、艺术,因此文学语言则必须强调自身的表情达意,要以形象地感性方式表现出某种客观现象所唤起的主体经验和客观的联系,这就要求文学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表现性。而模糊语言的使用,正是加强了这样的直观性,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获得独特的艺术表达效果。杜牧的诗江南春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千里莺啼绿映红”也运用了夸张的模糊语言,以至于明朝学者杨慎提出了疑问,并试图修改这首诗,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红绿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结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笑柄,杨慎的失误在于坐实解诗,没有认识到

7、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二、作家思维的模糊性索绪尔指出:“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历来一致认为,若不借助符号,我们便不能够清楚而稳定地区分两种观念。就思想本身而言,它像是模糊的一团,其中没有必然的界限。没有预先确定的观念,而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不明确的。”1“能指(语言)属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它体现一个长度,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线”2这也就是说思想意蕴的存在形式是平面性的,语言则是直线式的。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不同于造型艺术,缺乏诉诸人的视觉的直观性。在文学创作中人们常常对心中的感觉很明了,但是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感觉很困难,作家为了表达出这样的感觉就要靠引发读者的

8、想象,使其在脑中造成形象,产生效果。我们就拿古典诗词的一个“愁”字进行分析,“愁”是属于人的一种情绪,比较抽象,如果要用语言文字精确的给予表达,还是比较困难的,作家为了表达出这样的感觉,还是要求助于模糊语言。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作者亡国后不绝如缕的愁绪,融入滚滚而来、滔滔而去的江水之中,江水东流,流程多远?流速多少? “愁”本是诗人微妙复杂难以言明的一种心境,但是诗人又力图用语言传达出这样的情绪,于是他就使用模糊的语言,让这样的愁的意境变得不确定,让人无法精确把握,。也正因为这样,“愁”的内涵也就有了难以穷尽的确定性,同时也给了读者一个审美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充

9、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模糊朦胧之处更是发现美之所在,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快感。三、描写对象自身的模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在某一阶段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模糊和不确定的。而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如果要对一些自身无法精确认识的现象进行描写,模糊语言的使用也是必要的。朱自清在绿中有这样一段这样的景物描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朱自清被梅雨潭的“绿”所震撼,但又苦于找不到精确的语言来描述。既然自然界的颜色是一种模糊现象,语言中标志各种颜

10、色的词也只能是模糊不清的。于是, 作家就用了模糊性语言揭示了梅雨潭的“绿”,其浓淡正介乎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杭州虎跑寺近旁“绿壁”之间,其明暗正介乎西湖的波与秦淮河的水之间。这样描写,不仅完美的展现了梅雨潭的“绿”,还极大的表现了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综上所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也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文学语言的模糊是人类认知局限和思维模糊的必然,也是人类语言自身发展局限的产物。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也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能够丰富文学形象,激发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审美空间,而且还能充分调动起作者的想象,拓宽审美境界。注释: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124页。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第157页和106页。参考文献: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申小龙,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4卢德平,皮尔士符号学说再评价,北方论丛,2002。5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