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师说教案教学设计《师说》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是高中生一课重点课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高中师说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2、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本文思想观点2、正反对比的论证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文体及作者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
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二、现实切入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数学老师,他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三、分析第一段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
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1、读课文2、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3、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4、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5、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6、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7、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板书“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8、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8、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
)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
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11、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12、小结: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第2课时一、分析第2段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翻译: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二、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句读(du)或不焉(fǒu)经传(zhun)从师(cng) 读书(d)不能(b)传道(chan)从容(cōng)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六艺”3、指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今义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三、背诵第2段四、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第3课时1、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2、分析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3、背诵第3段中的名句4、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⑴ 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⑵ 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又称连珠句式,上递下接,有如“连珠”自然恰当运用这句句式,能反映了物的连锁关系,表现了物的发展规律,在句子的结构上,紧接递承,冲流而下,诵读起来,气势也是宏肆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