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学习目标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2、夏商周时代的社会3、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重难点: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影响、实质;分封制与宗法制时间分配:导课 分、自学 分、探究交流 分、小结 分、巩固 分钟学习过程学案导案知识梳理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尧舜禹的“禅让”:以原始民主方式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21 特点:是推选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启示:社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有人民公仆的思想,选拔干部应以选贤任能为原则2、大禹治水 P22尧舜时期------------大禹时期鲧[gǔn]治水(堵) 禹治水(疏) 成功的原因:以身作则和团结民众道理:实践出真知、众人拾柴火焰高、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家天下原因:部落内部发生了财富和地位的分化,出现了私有制概况: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权位,建立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第5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一、夏商周的更替1、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P23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联盟内部出现了财富和地位的分化。
意义: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②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③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P232、上古三代: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P273、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74、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甲骨文)P275、牧野之战(周朝建立的战役)商灭亡的原因:a、纣王奢侈淫乐、荒淫无度b、严峻刑罚,镇压人民反抗 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P28二、西州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见P28—291、分封制 目的: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内容:周王把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权利和义务:西周时的主要封国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国a、权利:在封国内诸侯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民众分封给卿、大夫和士b、义务: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作用:分封制的实行,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起了重要作用消极作用:导致诸侯割据争霸2、宗法制 涵义: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内容: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时代保持天下同姓"大宗"的地位.诸侯在其封国内为大宗,君位也有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各为小宗,但在本宗内的各个分支中又处于大宗地位。
此外,西周还实行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作用:a、由层层等级严密编织成的宗法血缘关系网络,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b、西周的宗法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3、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 P31灭亡的原因:内因:周幽王的昏庸导致诸侯国离心离德,国势衰败,又连年天灾,人民流离失所外因: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犬戎的崛起直接原因:幽王听信谗言,废王后和太子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2春秋时代:起至时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特点:a、周王室的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b、诸侯各自为政,进入了列国并立的时代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P32争霸的内容实质: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争霸的根本原因: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经济,训练军队作用:a、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b、体现了统一的趋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齐桓公称霸(首霸中原) P34 1、背景(原因、条件): (1)经济上:齐国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 (2)政治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齐国富强; 2、称霸手段: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3、称霸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盟会 战国时代:起至时间: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特点:周王室王权衰微,各大国连年征战,互相兼并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家分晋)《战国形势图》P33二、商鞅变法P34--35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3、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D、编制户口 4、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5、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6、启示:a、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b、善于用人,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
c、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艰难和曲折d、改革家要有开拓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三、都江堰:原因:成都平原常遭水、旱灾害主持:秦国蜀守李冰地点:四川成都以北 功能:防洪蓄水灌溉 意义: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良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P36合作探究:图见课本中的商鞅画像请回答:①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代? ②他曾经在哪一国家进行变法? 目的是什么? ③他进行变法的主要政治措施有哪些? ④他实行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课堂检测:1.战国时期,最先进行变法的国家是 A.魏国 B.韩国C.赵国 D.楚国2.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的修筑者是 A.大禹 B.申侯C.商鞅 D.李冰3.西周是我国古代文明奠基的重要历史时期,它所创立的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请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在此制度下,诸侯的义务是怎样的? ②西周宗法制的基础和核心分别是什么? 它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老师简单讲解复习方法和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小组内简单进行知识点归纳。
学生小组间进行互评,对有争议的归纳点共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解决不了的报告老师,老师进行点拨讲解附探究答案:①人物:商鞅 时代:战国 ②国家:秦国 目的:富国强兵 ③措施: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④作用:使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附课堂检测答案:1.A 2. D3.①目的:加强对各地的统治 义务:镇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 ②基础:血缘关系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由层层等级严密编织成的宗法血缘关系网络,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板书设计: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二、夏商周时代的社会1、夏商周的更替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三、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1、春秋战国时期2、商鞅变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