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素材 北师大版》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220274642 上传时间:2021-12-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素材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素材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素材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素材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素材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素材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素材 北师大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民主义大胆岛(金门)上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孙中山所倡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三民主义-背景三

2、民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独立民主和富强是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摒弃了农民阶级的农业社会主义和皇权主义,逾越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的藩篱,认真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制订出建立共和制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和方案,就是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当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阶段后,忠实于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孙中山又采取积极的态度,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反映了新的历史特点,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在国内还存在着以满洲

3、贵族为首的清政府与汉族其它少数民族的矛盾,两种矛盾交错纠结,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就是民族主义,反满是他在清末倡导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振兴中华,则构成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的革命活动具有强烈的救亡色彩。兴中会宣言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面临着“瓜分豆剖”“蚕食鲸吞”的厄运。“维持国体”则是奋斗的主旨。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外邦逼之”与“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的基本原因。如何挣脱殖民主义的枷锁.他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才能救亡图存。孙中山还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共和制度

4、,是孙中山倡导的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他揭露和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指出它阻抑社会经济的发展,剥夺人民起码的权利,推行文化钳制政策。他坚信这种黑暗野蛮的社会政治制度决非“自由平等的国民所堪受的”,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他指出经由“国民革命”推翻封建暴政建立,是民权主义实现的主要途径。他从严酷的社会实际中认识到,“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成为真立宪”。他举起武装反清的旗帜,以实现共和的理想。他为共和国勾勒出一幅简图:“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他对政体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长期构思,主要内容为“”“政党和政党政治论”“权能区分

5、论”“地方自治论”“全民政治论”和“王权宪法论”。既阐述了民主建政的过程和原则,又规划了政府的结构。三民主义发展社会经济,使国家富强起来,是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孙中山所倡导的民生主义“不外土地与资本问题”。在土地问题上,他主张,土地国有。采取“核定天下地价”“照价收税”“照价收买”和“涨价归公”的措施,使由于社会进步而造成的土地增值归于国家,人民不必再纳赋税,地主不得“坐享其成”而致“垄断”。孙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吸取和借鉴了美国经济学者H.乔治和英国思想家J.密尔的观点。在资本问题上,他提出了“节制资本”和“国家社会主义”(或称“集产社会主义”)的主张,认为“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

6、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他相信这种相互为用的方案既能“防资本家垄断之弊”,又可“合全国之资力”以发展实业。他认为“行于我国”是社会的必然趋势。三民主义-要点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

7、),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三民主义-演化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书稿在民国11年的部队进攻时失落,目前可以看到的印行材料,最早的是1905年的同盟会宣言(即发刊词),最晚近的是他在1924年以“三民主义”为题所作的16次讲演的纪录。孙中山为黄埔军校所写训词开宗明义确立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初期:同盟会的成立前七年(乙巳年)春,总理由美赴欧,先后在巴黎、柏林宣扬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号召留学生,了解革命组织的团体,加入共有七十余人。七月,总理返日,又以兴中会为中心,把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和革命份子联合一致,八月十二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总理为总理,并曾通过总章,发表宣言。同盟会宣言的中

8、心内容是四条纲领性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以前三民主义的早期形态,前两条即当时的民族主义,第三条即当时的民权主义,最后一条即当时的民生主义。中华民国的名称,也是同盟会成立时确定的。在1924年1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指出:“重新来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他从1月到同年8月,作了16次讲演(民族主义六讲、民权主义六讲、民生主义四讲(未完成,原计划讲六讲))以阐发三民主义,由黄昌谷全程速记、翻译。这是他一生宣讲三民主义的最后、也是最有系统、最详尽的篇章。孙中山在多次讲演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以实现民

9、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而避免一次革命。孙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于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中,以三民主义为纲,对该校师生之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1929年,在南京完工的中山陵,处在山顶最高峰的祭堂,有3个拱门,分别书写着“民族”、“民权”、“民生”。1980年代的台北站满是标语迁台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三民主义不但成为蒋中正威权体制下的“党国意识型态”,亦是在台运作的中华民国宪法总纲第一条法条,为全中华民国宪法提供了宪法基本的法源依据。并且高级中学及大学中列有三民主义课程,透过此一课程极力推展教

10、育,建构的政治正统乃至民族道统以及确立了台湾民众对民主的信仰,大学及中央研究院在当时都设有三民主义研究所,并以“三民主义”、“国父思想”等不同名称,列为大学联考与国家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台湾的地名、路名乃至各级学校校歌或多或少都能见到三民、民权、民生、民族等用语。除了外,在当时各类教育规章、课程目标都有贯彻三民主义一类文字。解除戒严及动员戡乱时期后,相关科目的授课内容逐渐改变,大学内相关课程则逐渐改为中华民国宪法课程,国家考试及大学入学考试则渐次缩减,甚至停考该科目。各三民主义研究所则改名或改组,例如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变更名为国家发展研究所。三民主义-影响三民主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1、,概括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体现了人民的愿望,顺应了近现代的历史趋向。其实质是自觉的资本主义化的纲领,对于中国摆脱中世纪的状态,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但它也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主要是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发展资本主义的民生主义又涂上了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它的不彻底性影响了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限制了它的作用。三民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后,孙中山与时俱进,在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发布,标志着新三民主义的形成。在新三民主义中,反对的内容明确化,同时主张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军阀。民族主义的主要目的“在使

12、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而对于中国人民说来,“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民权主义的发展,也使“主权在民”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孙中山对西方共和政治的认识有所深化,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认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必须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以防止欧美现行制度的流弊。他主张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主人的身份管理政府。他对于民生主义中的土地方案突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内涵,认为这样“才算是彻底的革命”。此外,孙中山还确立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以之作为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使得新三民主义更具完整性。新三民主义

13、无愧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表现了民主革命派的进步性,但它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带有某些历史局限。三民主义-评价中国国民党党旗正面:三民主义一经发表,便广为各界所称许,拥有有广大支持者,并称赞为集成孔子思想之基础,是以中为本西学为用之大成,名列中华民国宪法总纲第一条,也是中国国民党矢力鼓吹宣扬之思想。民族主义:有许多人批评孙文有“大汉族主义”的思想,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纳粹主义”但也有许多人认为,以占有九成以上人口,主导中国数千年以上的事实,故孙文以汉族为主体意识的思考与主张是很合理的想法。如果孙文以其余不足一成涵括55族的少数民族作为主体意识的思考,或是

14、以外来共产主义等意识形态思想作为主体意识思考,等同历史上如满族清朝等以少数人迫害多数人的殖民政治,亦是一种凌虐多数人民的暴虐思考方式,并且也严重违背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民主原则。也有人议,惧怕大汉族主义复兴,将会造成对其他少数民族的迫害,在孙中山之民族主义中,亦有争议疑问。譬如民族主义第二讲:“中国几千年以来,受过了力的压迫以至于完全亡国,已有了两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虽然亡过了两次,但是民族还没有受过大损失。”这里孙中山称汉族没有大损失,然而他又在民族主义第三讲开头说:“依我的观察,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已经失去了,这是很明白的,并且不只失去了一天,已经失去了几百年。”,试想汉族民族主

15、义被外族给毁灭,对以文化著称的汉族而言,文化的毁灭等同灭族。换句话说,汉族不但亡国且已灭族了数百年之久,当了外国奴几百年之久,试想这事情何等严重。孙中山如何能泯灭良心的谎称“民族还没有受过大损失。”呢?由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矛盾处,可见得孙中山本人亦可能担心,民族革命流于汉族仇恨的清算运动,亡国灭族几百年的仇恨将成为大规模屠杀其他外族的原动力。为此孙中山又说:“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说世界的文明要进步,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太不适宜,所以应该提倡世界主义。近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但

16、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这段文章显露出孙中山完全知道,汉族是世界上最低等可悲的民族事实。像这样一个受委曲的可悲民族,首先需要的,就是复兴大汉族主义与生活文化,复建遭满族以及其他外族摧毁挫折的汉族人民都该有的平等自由与大汉族主义,而非盲从追随于欧美列强所推崇的世界主义。目前于世界各地汉族人民间,自主发起所谓汉服运动,更佐证了回复大汉族主义与文化的想法,是出乎自然的主张,也证实了孙文先生的正当远见。孙中山像民权主义:一般时尚学者,多精通西学而未通汉学,故未能完全掌握孙中山之民权主义真正主张。不知孙中山革命的目的,并非在中国仿造另一个,而是要复国,复汉族人的国,复那个被清朝给灭亡,汉族本来该有的民国,然后造就继承汉族道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