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我****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38KB
约20页
文档ID:220173704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_第1页
1/20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   精彩引言:  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6.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精彩妙喻:  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于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2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一改传统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教师、学生、教材、课堂教学程式化,而代之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推行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新课程理念,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力求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更多的强调了教与学的灵活性和特异性,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持续性发展这与“生本教育”不谋而合  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要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要“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学情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天性的方法与途径,引领学生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尽情开发开放而富有求知天性,通过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分工与合作完成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让课堂真正成为“木欣欣以向荣”的欢乐舞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3   生本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

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变革  以下是我对生本教育的一些认识:  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地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一样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他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

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而关注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开放多元的,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在挑战教师  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他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

生本教育回答并在实践着这一理念生本课堂上的学生的方式,都是在前置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对学生的观点也是照单全收,学生处处感受到成功和自信、对学生不采取短期的评价考试而是采取评研保证学生整体地学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4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

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习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习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习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

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习,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平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习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习,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习能速成,但学习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

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近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近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习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平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5   1、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  2、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作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要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