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上传人:副** 文档编号:219973595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望天门山中的生字。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激情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

2、,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将跟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学习古诗,积累方法 (一)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李白?2.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课件,相机进行补充。3.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4.自由读一读古诗,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停顿是否正确。提示学生在自读古诗时,也要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5.指名读。(二)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书中注释介绍天门山、楚江。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

3、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学生试画)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1)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预设:碧水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要把天门山断开了。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而激起回旋。(2)你认为哪些字用得生动、形象?(断、开、回等)(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生生互读,比赛读。)4.课件出示后两句诗:两岸青山

4、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诗人可能会做什么、说什么?(2)“相对出”是什么意思?(相峙而立)(3)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你能体会诗人的心情吗?(4)小结:一个“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5)指导朗读。(三)再读古诗,品悟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 碧水 孤帆)2.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过

5、渡: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4.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满腔的爱一起朗诵吧。(四)默写古诗。这首古诗要求默写,在默写之前,我们先把诗中的生字写一写。1.出示“断、楚、至、孤、帆”等5个字。2.哪个生字容易写错?从中选出一两个写一写。3.指导书写。 三、学习古诗,积累方法1.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1)读:读通古诗。(2)解:理解诗意。(3)想:想象古诗的画面。(4)悟:感悟作者情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生字。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饮湖

6、上初晴后雨。3.能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授课时间 : 月 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宋代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2.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3.师生共同交流,了解作者苏轼。二、学习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读:先自由读一读古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读一读。读准“亦”“抹”“宜”的字音,学习多音字“抹”。(2)解: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3)想:说一说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4)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2.检查自学效果。(1

7、)指名读,检查学生读诗效果。强调“抹”在这里读m。(2)出示划分的节奏提示,学生齐读古诗。3.精读古诗,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1)学习古诗第一句。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想象说话。(板书:湖光山色)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之下,微风徐徐吹来,温柔地抚摸着游人的脸,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指导朗读。(2)学习古诗第二句。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你仿佛看到了

8、什么景象?说说想象的画面。课件出示:雨中西湖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云雾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仿佛处于仙境。指导朗读。(3)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古诗第三、四句。)了解“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西湖”和“西子”有哪些相似之处?“淡妆浓抹”指什么?课件出示西施图片: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联系实际理解“淡妆浓抹”。(妈妈平

9、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时化浓妆的样子。)课件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引读: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总相宜)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第三、四句)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指名让游览过西湖的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西湖美景。交流后教师指导朗读。三、学写生字1.出示生字“饮、初”。2.哪

10、个生字容易写错?提醒学生注意:“初”字,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3.指导书写。“饮”是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欠”字中“人”的竖撇要穿插避让,撇捺舒展。“初”是左右结构,左高右低。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点评。四、布置作业1.推荐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一首。2.搜集并阅读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望洞庭中的生字。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洞庭。3.能结合注释,说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授课时间 : 月 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1.导入:同学们,我们跟随

11、作者“欣赏”了雄伟的天门山,“游览”了妩媚的西湖,现在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课题:望洞庭。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教师结合图片进行简介。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庭,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当看到这样的美景时你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过渡: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在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来到

12、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汇报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庭”是后鼻音。“盘”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3.回忆理解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7.过渡: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8

13、.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生接)潭面无风镜未磨。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生接)遥望洞庭山水翠。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1.课件出示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学生品读)(1)朗读诗句,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给学生出示“秋月映照湖面”“水平如镜的洞

14、庭湖” 、“洞庭湖中的君山”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结合图片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4)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想象中的美景。)(5)指导朗读。(6)教师引读,升华情感。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多么宁静啊!一起来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仿佛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此时是那么温柔。一起读潭面无风镜未磨。2.品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闭上眼睛

15、,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形象、生动、巧妙。)(2)图片出示君山,师简单介绍君山的传说。(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同桌互读评价。3.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感悟古诗的情感。(1)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作者的才学。政治上的不得志。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2)欣赏画面,配乐齐读。四、欣赏名句,感受美景拓展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1.课件出示相关诗句,配乐朗诵: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2.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3.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