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部门的改革历程和经济表现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219973294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农业部门的改革历程和经济表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中国农业部门的改革历程和经济表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中国农业部门的改革历程和经济表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中国农业部门的改革历程和经济表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中国农业部门的改革历程和经济表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农业部门的改革历程和经济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农业部门的改革历程和经济表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中国农业部门的改革历程和经济表现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而农村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土地问题。建立新中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应该说它的改革见证了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变迁。新中国的农村改革历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土地改革、互助组和初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承包经营制一直到目前的税费改革。不管是哪次改革,都有其失败的教训,或者是成功的经验,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促进我们以后的整个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上的几次改革历程和农业经济表

2、现来进行阐述。关键词:新中国 农业改革历程 经济表现 改革经验与教训新中国农业部门的改革历程和经济表现引言:中国的改革最早发端于农村,但是,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顺利。回顾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必将对今后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1、新中国农业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1.1土地改革阶段(19491953年)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XX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在全国X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 年底,除XX省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土地改革使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7 亿亩土地

3、,摆脱了每年向地主缴纳地租的负担。土地改革运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给农民颁发了土地证,使农民“耕者有其田”。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释放出了制度潜能,充分调动了几亿中国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空前发展。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地租剥削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11318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年平均递增13.14%;棉花总产量由44.4万吨增加到130.4万吨,年平均递增43.15%;油料由256.4万吨增加到419.3万吨,年平均递增21.17%。1952 年农业生产已达到和超过历史最

4、高水平的1936 年,农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从农产品流通方面看,在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之前,我国的粮食市场是一种自由市场,农民除缴纳农业税,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当时经营粮食的,除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外,还有私营粮商。1952 年7 月1 日到1953 年6 月30 日的粮食年度内,全国上市粮食348 亿斤,国家和供销社收购69.9%,私商收购30.1%。由此可以看出,私营粮商在当时的粮食市场上还是很有力量的。1.2土地互助合作运动阶段(19531957)互助合作运动大致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全国解放到1955年夏的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阶段;二是自1955年夏至1957年的高级合作社阶段。互助组

5、有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等形式,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在保留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农户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们被鼓励在农忙期间将劳动力、役畜和农具合并在一起进行生产。到1955年为止,约有2/3的农民自愿加入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当时合作社的平均规模大约为27个农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最主要特点是,农民仍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但必须交给初级社统一使用,允许社员保留小块自留土地,年终的分配时,农民土地股份参加分红,因此,初级社有时也称土地合作社。高级社是在初级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它实行土地、耕畜和大型农具作价(股份)入社,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但仍允许农业合作社留下总耕地的5%由农户分散经营,

6、自由种植蔬菜或其他园艺作物。这个新集体的规模和苏联相似,大约为160户农户,但在耕地规模上却仅为苏联的1/5。1.3人民公社阶段(19581978 年)在1958年夏末,中国的农业制度又发生了大变动。从1958 年开始,在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75.3万个高级合作社中的1.23亿农民被强制分入2.6万个大型人民公社中。每个公社约有4600个农户和6700个劳动力。从劳动上看,这是苏联集体农庄的30倍,从耕地面积上看,为苏联集体农庄的4倍。在这些公社中有50万个生产大队,以与300万个生产小队。中国也有民营农场,但是它们的作用相对很小,所占的土地面积从未超过4%。与此相比,苏联的国营农场在

7、1950年时占到已开垦土地的11%,1960年时为36%,而到1990年时已经达到51%“文革”期间,随着政治上极左路线的推行,农村市场几近全部关闭。农业缓慢增长,由此导致经济作物总产量的下降与粮食生产的低速增长。1976年和1966 年相比,棉花产量下降12.1%,花生、油菜籽、芝麻等主要油料产量在低水平基础上又下降1.7%,粮食作为农业之纲,年均也仅仅增长2.95%。19771978 年,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1978 年和1976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一改农业多年低速增长的格局。与此同时,人民公社体制依然存在,分配上的严重平均主义和取消市场、统包统配制度

8、仍限制着农民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着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使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处于徘徊之中。1978 年,尚有数以亿计的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4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改革阶段(1979今)旧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对农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并且不能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自发地开始搞起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承包制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党和政府顺应民意,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在全国普遍推行了家庭承包制。在1980年。有14%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1年时这个比例提高到了45%,到1982年时进一步提高到80%,

9、而到1984年时已达到了99%。1984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 亿千克,比19777年的2827 亿千克增长了44%。农业总产值以每年6%的速度持续增长。1.5农村税费改革阶段(2000今)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业的大丰收,随之出现了“卖粮难”。农民收入增长乏力,负担却逐渐增加,干群关系日趋紧X。2000年3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决定率先在XX全省进行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了关于做好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2002年进一步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X围。2003年3月27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

10、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2003年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这样,历经曲折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又在摸索中走向全国。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意味着,中国农民负担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正式成为历史。这不仅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举措,而且使中国9亿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6按国民经济计划时期划分的农业改革历程2、新中国农业部门的经济表现2.1 1952年-1994年中国四个时期种植业、畜牧业的投入、产出和TFP变化上表给出了从1952年至1994年4

11、个阶段农业经济表现的详细核算结果。在1952年至1957年间,当农民还是名义上的土地所有者时,劳动生产率每年增长1.7%,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增长0.63%。但是,在1957年至1978年间,劳动生产率却以每年0.2%的速度下降,全要素生产率也下降了。这20年间实行集体主义,造成了资源配置和劳动积极性的严重扭曲,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1978年。从1978年至1987年,由于比较自由的政策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每年5%的速度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达到了每年4.6%。这里很明显的具有经济恢复的因素。在1987年至1994年间,农业增长速度就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3%,全要

12、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2.7%2.2 1993-1994年中国、日本、苏联/俄罗斯和美国种植业的比较经济表现尽管中国农业自从1978年以来同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应该记住,以国际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仍然是非常低的。上表列出了中国与其他三大国在1933年至1994年间以1987年美元表示的可比农业经济表现。在1994年时,中国农业的可比劳动生产率仅是美国的1.6%,比1978年的水平还要低一些。中国的自然资源禀赋远低于美国,从他的比较优势来看,迅速赶上美国的潜力在意农业以外的经济活动之中。日本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相对人口而言,日本的自然资源更为贫瘠,但日本却奉行高成本政策一保

13、证谷物生产上的自给自足。日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是美国的1/20.如果在谷物进口上能够采取更自由的政策,日本的实际收入应该会更高。3、改革的经验与教训3.1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和政策变迁的共同特点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即“突破”: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使整个经济体制发生革命性变化;突破城市经济体制的束缚,使城乡逐步走向协调。从政府和农民的关系看,30年农村改革的过程,是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控制逐步缩小、服务逐步增加、投入逐步加大的过程。从根本上看,农村改革是我国广大农民的伟大创造,这不仅仅表现在最初的承包到户上,还表现在此后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的具体推进上。

14、30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凡是尊重农民的权益和意愿,农村改革和发展就会深入;反之,就会停止甚至倒退。这是历史的经验。今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也应该以这一基本经验为立足点。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围绕农业和农业发展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与时总结和推广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这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3.2是否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我国农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总体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0年以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一直在1000元以上,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中央政府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缩小

15、城乡居民收入方面的差距,在农村实行了税费改革。据统计,2002年20个全面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份农民负担平均为73.7元,比改革前减少47元。税费改革的免除,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改革的实行,不仅使农民的负担得到了减轻,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中央政府切实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重要地位,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融合迈出了关键一步。城乡融合不仅仅是为推进社会进步准备条件,更是为促进工农业生产与实现城乡优良生态环境奠定基础。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试金石。我们只有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立足中国国情,立足中国改革实践的发展,就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参考文献1 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XX:XX人民,19932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2005.3 宋洪远等编著.“九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中国农业,20024X风田.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民经济行为.:中国农业科技,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