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9460801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徐志强【摘要】2016年以来,我校决定以武术作为教育载体,进一步挖掘武术育德、启智、健体的功能,让孩子们在“武文化”这一校本特色课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爱国报国,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真正践行我校“尚武崇文、正德厚生”的办学理念,涵育有灵魂的环境文化、有生命的课程文化和有精神的活动文化,着力培养“文武双全、身心两健”的现代小公民。“武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践,促进了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丰富了学校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关键词】武文化;课程建设;校本课程一、研究缘起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自强不息、刻苦

2、奋进的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武术可谓独树一帜。2011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习一些武术类活动的基本动作,如学习基本手型、抱拳、马步、蹬腿、冲拳等简单的武术基本动作,以及35个简单动作组成的动作组合等”。2014年2月,江苏省首次将武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的必学内容,要求每学期均应保证有相应的课时。将武术列为必学内容,既对学生锻炼身体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够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化内涵,同时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受理念、师资等具体因素限制,我市乃至我省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开设武术课程。二、研究

3、意义我校始建于1952年,六十多年的薪火传承,学校形成了“崇德博学、砺志创优”的校风、“爱生敬业、合作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善思、求真进取”的学风。2005年,我校开始了武术的训练活动,开设并实施武术校本课程。2008年,学校把武术作为特色项目来培育。2011年起,学校确立了“尚武崇文、正德厚生”的办学理念。2015年,我校提出了“育尚武校园文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口号,并制定了“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为什么选择和坚持开展武术教育,我们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的思考。1.基于教育的社会责任当今社会,少年儿童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体育

4、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定、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体育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基于武术的自身特点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击、健身、欣赏、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价值表现体系。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武术的博大精深及精神内涵,有助于孩子们形成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屬感,找到中国人的根所在。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武术特色项目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完成了“武文化”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且开

5、展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校本课程推进项目第三批课题“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学校丰富多彩的武术教育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喜爱,社会美誉度也越来越高。3.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有近8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孩子家境贫寒,而且因辗转求学,学习基础和能力普遍较弱,表现为不够阳光自信,但这些孩子比较朴实,能吃苦耐劳,让孩子习练武术,在强健体魄的同时,也能让孩子们多一项特长,多一份自信。4.基于学校课程建设发展的需求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传承中华武术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尚武精神的需要。因此,基于学校实际,我们将在传承学校已有特色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武

6、术丰富的精神内涵,培育师生的仁爱之心、拼搏精神和创新追求,并以此理念和情怀规划学校课程建设,努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优质快速发展。同时,我校积累形成的武术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也将拓展辐射到我市其他学校,推进整个区域的武术课程建设。三、研究路径“尚武崇文、正德厚生”的办学理念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确立了“尚武崇文、和谐发展”的课程建设理念和顶层框架设计,让武术校本课程成为学校闪亮的名片。1.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渗透武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学校将武术教育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元素与国家课程的实施相融合,注重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特点,从学科

7、知识体系的内涵出发,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对体育课程中的武术自选内容进行了校本化架构,每周除常规体育课程的内容,另外拿出一课时上武术课;我们的武动大课间活动,除集体练习武术操外,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安排。2.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生根我校在制定武术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校本武术课内容、目标、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先后编著了第一套武术基本动作和第二套武术校本教材“武”姿飞扬,在实施多年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完善并编著了第三套武术教材武文化,从“武术常识”“武术技能”“武德培养”“武姿飞扬”等方面全面编排,让学生在习武的过

8、程中强身强心,明理践行。四、研究内容1.“武文化”课程结构的建构研究从“武文化”校本课程的总体构想出发,建构覆盖课内外的课程内容,以不同年级不同比重的模块学习方式,整体规划和序列推进课程内容。2.“武文化”教材开发研究在制定学校“武文化”校本课程纲要的基础上,精心梳理适合小学武术课堂教学的内容。教材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均分为四章,即第一章“武术常识”,第二章“武术技能”,第三章“武德培养”,第四章“武姿飞扬”。其中,“武术技能”的选择,我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武术的特点,进行系列性安排:一年级学习武术操;二年级学习武术基本功、五步拳;三年级学习武术基本功、一段长拳;四年级学习武术基本知识、二段长拳

9、;五年级学习少儿初级剑术;六年级学习十六式太极拳。3.武术文化的传承研究在课题推进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武术文化内容,按照学生年龄分层设置。例如武术流派、武术名家、武术礼仪、武德故事等,还有当今影视文化作品中的武术明星和武术文化介绍。4.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本课题将寻求常州市武术协会等武术专业机构的指导,与常州市小学武术课程研究共同体学校交流经验,同时积极挖掘校外资源,吸纳外聘人员,从而充分开发地域历史人文资源、校内外人力资源等显性和隐性的资源,逐步积累并建成课程资源库。5.“武文化”课程的评价研究(1)武术技能考核段位评价研究:以“小武娃”功夫

10、段位评价手册的研制为载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段位考核,鼓励学生差异发展,探索动态化、个性化的评价策略。(2)阶段性展示评价研究: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制定活泼、开放的过程性、阶梯式评价方式。一是引入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制定情感、技能、合作、创造等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开展成长评价。二是让武术展示成为常态活动,在学校系列节点活动中融入武术元素,常设武术展示板块,同时学校每年定期开设武术文化节,让展示、评价成为激励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3)过程性评价研究:一是日常观察。过程性、体验性、成长性是武术学习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

11、极性、参与状况等,可以“优秀、良好、一般、較差”等评价记录在案。二是过程调控。对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进行灵活的动态观测,并通过过程中的评价反馈,对课程的实施起到调控完善的作用。五、阶段成果我校“尚武”教育的确立和实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常州日报曾以吕墅小学以武术教育为突破口,让外来学生学做生活和学习的强手为主题进行专题报道,常州电视台直通苏锡常栏目以习武的孩子聚焦我校的武术特色办学。我校孩子也在省、市级的武术比赛和展示中摘金夺银,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校武术队相继获得“中华艺术环球武术交流比赛”团体第一名、“常州市首届学生武术(跆拳道)大赛十六式太极拳”团体第一名、“常州市常外杯首届中

12、小学生武术比赛”团体第一名、“江苏省江苏兰陵集团兰陵杯传统武术套路交流比赛”团体长拳第一名、“常州市学生武术比赛”小学组团体第一名等武术比赛专项荣誉。在常规养成中,在岗位锻炼中,在多彩活动中,我们的学生基本具备了吕小武娃“文明、好学、健康、活泼”的特质,他们逐渐乐于接受挑战,勇于展现自己。许多孩子在记者采访时都以“更自信了”“我活泼了”“遇到困难不怕了”“学习更专注了”来描述自己前后的变化。我校蒿梦真、颜媛媛、曾红芬、但金晟等学生先后荣获“常州市优秀体育之星”“新北区十佳体育之星”的荣誉称号。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我校将不忘初心,脚踏实地,进一步做亮“武文化”课程,推动学校内涵的进一步发展。【参考文献】1王登峰.以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国脉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 (2):71-74.2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