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活动为平台的高职院校全人教育初探①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9405968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学生活动为平台的高职院校全人教育初探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学生活动为平台的高职院校全人教育初探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学生活动为平台的高职院校全人教育初探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学生活动为平台的高职院校全人教育初探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学生活动为平台的高职院校全人教育初探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学生活动为平台的高职院校全人教育初探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学生活动为平台的高职院校全人教育初探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以学生活动为平台的高职院校“全人教育”初探 吴斯琪摘 要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的推进,科技至上、实用主义日益受到推崇。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的本质特性更容易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工具人”化的现状,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全人教育”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高职学生的必然选择。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主要讨论以学生活动为平台的高职院校“全人教育”实现模式。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全人教育;学生活动 G715 文献标志码 A 2096-0603(2019)18-0024-02一、高职院校开展全人教育的必要性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培养德、智、体、

2、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由此看出,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高技能,更要重视学生的高素质。(一)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旨在培养博雅通达、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所谓的“全人”。目前学界对其内涵的界定及溯源还有很多争议。一般认为,全人教育在国内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概念相似,旨在养成知识广博、通达文雅的人,而非仅限于某狭窄领域的专才或匠人2。全人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整体的、好奇的人,培养新环境下适应知识学

3、习的人,教会个体探寻关于地球、生命和世界的整体理解,并在多样化情景中体会多样化的生命意义3。全人教育所强调的爱好学习、对生命保持热情、拥有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并在其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高职教育全人文化缺失现状如今,在报道率和就业率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追求专业化、技能化,严重影响了我们培育“全人”的效率与质量。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在为人处世、文化修养乃至语言文字方面都没达到应有的水平。例如:发信息无称呼、无落款;作业或请假信息中常常错字连篇、语句不通;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對教师的教导和学校

4、的管理表现出厌烦和抵触;生活没有目标,整日沉浸在网络世界里。高职院校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受教育者不仅要具备一技之长,顺利就业,而且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具备职业迁移的能力4,长期的功利主义倾向很容易导致学生被社会发展的浪潮淹没。只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经得起社会的考验。因此,开展全人教育对高职院校既定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意义,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全人教育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二、全人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现方法任何事物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应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全人教育体系,探索全人教育的本土化模式。大体而言,大学教育包含传统的课程教育和课余教育

5、,也就是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实施课程改革,开设全人教育核心课程,受学校课程设计、师资统筹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相对课内的全人教育,课外的全人教育更加灵活且容易实现。笔者结合在深职经济学院做辅导员的工作实践谈一谈相对课程改革较容易实现的在课外教育中实施全人教育。三、以学生活动为平台开展高职院校全人教育(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活动大学生活动对夯实大学专业教育基础,塑造学生个性,培养其主体性,促进优良品质的形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根据对某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现状的调查,66.7%的高职学生受访者认为,在课余时间都是随便玩、游戏、聊天、逛街等,并没有积极参与学校或是学

6、院开展的活动。究其主要原因是活动单一、不够新颖。即使是偶尔参加校园活动的学生,也普遍反映校园学生活动总体没有特色6。根据三年辅导员工作经验,高职院校学生活动数量一点都不少,但是,相当一部分的活动都停留在纯粹的娱乐层面,闹剧过后迅速被遗忘,对学生没有强吸引力,参与度不够,起不到学生活动应有的作用。(二)全人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组织以深职院经济学院为例将全人教育渗透到学生活动中,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责任感和意志力,完善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达到提升精神境界、树立理想信念、和谐人际关系、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

7、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院尝试开展一系列学生活动,以下分别介绍全人教育在我院学生活动中的实践成果以及今后的设想。1.全人教育之“大咖来了”相对课程设计限制,“大咖来了”是灵活的第二课堂。我院的“大咖来了”嘉宾从校内专家到校外各行业大咖,主题从经典人文、历史地理到求职创业、说话技术、摄影技巧等百科知识,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效果好。以我院“大咖来了”之好好说话、好好思考为例,殿堂级演讲与辩论专家以诙谐幽默的比喻开篇,启发学生要想好好说话,必先好好思考。并引出“有效的说话,是为了更好地改变和影响他人,这才是说话的初衷”。本次“大咖来了”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学会思辨,学会如何更好地说话做人,融入社会。2

8、.全人教育之“读书分享会”高职院校入学门槛低,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三年学制的专业学习压力较大。高职院校开展读书分享会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激发思辨能力。学院可根据各专业、各年级的特点,规定学生每学期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同时每月召开读书分享会,相互分享推荐书籍和已阅读部分的感想。定期召开读书分享会促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并学会选择自己需要的书籍,掌握读书方法,同时也可弥补人文课程数量的相对不足。3.全人教育之“e仔小讲师”“e仔小讲师”面对全校学生招募,既是小讲师展现自己的时刻,同时也能解决学生的困惑,是很好的互动学习模

9、式。新生早读晚修的“e仔小讲师”是针对我院新生组织的交流会,他们中有国奖获得者、学生干部、星级义工、创业团队等,给新生展示大学生活的不同侧面,激发新生对选择不一样大学生活的思考,提前规划三年校园生活。4.全人教育之百花齐放的社团百花齐放的学生社团可以作为全人教育的实践形式进行尝试。“百团招新”时,鼓励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个兴趣。一方面,希望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中获得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维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希望学生在社团运营、组织建设中,提升组织协调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应急应变能力。社团活动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大学生活的质量。5.全人教育之“非遗

10、进校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奋斗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饱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凝聚着文明智慧的结晶、体现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我院致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的宣传、保护及传承。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闹元宵”“文化遗产日”“非遗选修课”等形式多样的研习与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埋下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种子;同时,通过“文化传承奖学金”“传统文化展演、展示活动”“深圳文博会”等平台,选拔出一批传承传统文化的学子,培养出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的志愿者;使大学生了解并且认同传统文化是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关键。唯有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系统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

11、、看待其他民族文化,实现文化自觉,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和承传。以上学生活动案例只是笔者对我院开展全人教育的具体实践形式的举例和思考,仅是以学生活动为平台开展高职院校全人教育的冰山一角。全人教育理念广博深远,没有固定的实践模式,各职业院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适合本校的学生活动。高职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应当是育人,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其人文精神。全人教育的核心原则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职业做准备,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全人教育有深远的意义,可以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全人教育理念在高職院校有课内和课外两种实践

12、形式,相对面临重重困难的课程改革,学生活动这一重要的第二课堂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全人教育的主场地。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全人教育理念寓于学生活动,提升学生活动的品质,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高职院校师生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1傅龙华.走向完整的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与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2杨亚辉.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视角:“中国百年教育历程: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6).3罗利琴.全人教育理念视域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9(2).4万平.高职通识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5傅进军.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课外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姚雪明.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的现状与特色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编辑 李 静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