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8课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教案

上传人:秦** 文档编号:219386712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9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8课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8课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8课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8课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8课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8课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8课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8课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本课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对外关系以及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国际法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长期不断地发展,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大交流推动了民族和国家的变化。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国际法逐渐形成并成熟。当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2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3了

2、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朝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既和亲又打击;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甘英出使大秦;海路可到印度南部;东汉光武帝刘秀赐给倭

3、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隋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及鸿胪寺;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治理,谯国夫人起了重要作用;边疆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与流求的接触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马来半岛南部),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进程加快。两汉时期中外交往的特点(1)以商贸交往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2)与亚洲,包括东亚、

4、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与欧洲的直接交往开始出现。(3)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朝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唐朝与边疆地区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有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5、。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两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过宋朝海路渐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元朝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畅

6、通。13世纪,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17年,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明朝除礼部、鸿胪寺外,增设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修筑长城,布置“九边”军镇。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等,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管辖,并进行经济交流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

7、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点(1)共同点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2)不同点汉代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重,而唐代则水陆并重。唐代对外交流物品、技术种类更多,并注重对中外文化的“兼蓄”。唐代对外政策更加开放,同唐朝交往的国家增多。唐代的对外交往与汉代

8、相比,对世界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1)明清初期,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中国与外国一度有所交往,明初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但这些交往多侧重于政治方面,范围也受到局限。(2)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发生了直接碰撞。明代的抗倭斗争、清代的抗俄斗争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都有效地抵抗了外来侵略。(3)从整个明清时期来看,中国改变了隋唐宋元以来的开放政策,失去了主动性,主要奉行封闭、落后的闭关政策,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外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4)西学东渐,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

9、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民族认同观念兴起: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加强。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2.民族语言地位上升:13世纪,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法律文件必须使用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3民族意识的觉醒(1)背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2)表现:个人忠诚于国家;各国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3)形成: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这些民

10、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近代民族国家近代民族国家是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国际法的形成(1)奠基: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2)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内容: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

11、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近代资产阶级与王权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变化:由依赖王权到推翻王权实现民主。(2)影响因素:资本主义发展力量的强弱;主要矛盾的变化;思想解放的推动。(3)维也纳体系如何理解“国际法形成于欧洲,形成于近代”?(1)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2)欧洲三十年战争后众多民族与主权国家的建立。(3)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各国的联系与交往。(4)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打破了神学观念。(5)格劳秀斯提出国家主权学说,奠定国际法的基础。2外交制度的建立(1)原因: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满足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2)结果:在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的基础上,近代外交

12、制度逐渐建立起来。3影响: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破坏;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际联盟的成立;签订非战公约等。(2)概况:因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及“全体一致”原则,国际法难以实施;非战公约也并未真正得到实行。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1945年6月,签署联合国宪章;国际法院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

13、组织数量激增。(2)概况:国际法领域大大扩展,涉及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3)评价: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但仍有很多局限性,如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威胁世界和平。现代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表现(1)对战争法作出修改:禁止侵略战争和非法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2)签订联合国宪章,成立联合国组织。(3)国际法的领域扩大,新的国际法部门产生,国际组织涌现。(4)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的新变化。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

14、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2过程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概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二、民族区域自治

15、制度的发展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中共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置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1)它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