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

上传人:秦** 文档编号:219386479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课题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4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日照模拟)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A.中正平和,阴阳和合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接受挑战,理性科学D.兼收并蓄,勇于创新【解析】选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促使儒学焕发生机,说明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的特点,故D正确;A、B属于道家思想特点;C中理性科学不符合材料主旨。2.在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的分支。虽然二者的主张有明显

2、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他们都()A.强调理的作用B.赞同知与行合一 C.压制人的欲望 D.服务于现实政治【解析】选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理在外,需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需要加强内心反省,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D;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也都强调理的作用,但强调理最终仍然是为了服务于现实政治,排除A;赞同知与行合一,是陆王心学中王阳明的观点,而非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排除B;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主张加强内心修养,致良知,仍然需要克制私欲,但两者的克制私欲,恢复天理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排

3、除C。3.(2020北京模拟)北宋张载说:“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其体现的主旨是()A.格物致知、探究天理B.虚心求知、择善而从C.学贵有用、经世致用D.以德育人、博学精思【解析】选C。据材料“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可知,张载主张要学以致用,C正确;A、B、D均与此不符。4.(2020滨州模拟)元朝时某宰相向皇帝上奏说: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子、朱子注解为主,是修己、治人之学。这一主张()A.否定了隋唐的

4、科举取士制度B.强调治国人才的德行修养C.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化D.表明理学开始受到官方推崇【解析】选B。依据材料“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子、朱子注解为主,是修己、治人之学”可以得出元朝强调治国人才的德性修养,故B正确;元朝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以明经科为主,并未否定科举考试制度,故A错误;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化,并非材料主旨,故C错误;南宋时期理学开始受到推崇,并非元朝,故D错误。故选B。【加固训练】“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B.成为维

5、护封建专制的工具C.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起了积极的影响,故D正确。A明显与材料观点不符合;B材料无法体现;C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5.(2020营口模拟)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其出发点是()A.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D.修身养性以提高素养【解析】选C。宋代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把宇宙本原和儒家伦理等同,将“天理”和“人欲”

6、对立的出发点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C符合题意;强调封建伦理(“天理”)至上,压制正常“人欲”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经世致用的学习方法不符,也不仅仅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养,A、B、D不符合题意。6.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了做人的根本。后来,“忘八端”被讹传为“王八蛋”。从材料中能得出的结论是()A.儒家思想的法制化B.儒家思想的宗教化C.儒家思想的道德化D.儒家思想的哲学化【解析】选C。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忘记了这八端即忘了做人的根本”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核心内容与儒家思

7、想的法制化、宗教化、哲学化无关,从而直接排除A、B、D。“八端”即体现儒家思想的道德化,C符合题意。7.(2020泰安模拟)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宋代()A.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由唐诗到宋词文学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势,这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无关,A错误;据所学可知,唐代

8、雕版印刷术就已存在,故C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学的发展趋势,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无关,D错误。【加固训练】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这反映出宋元时期()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B.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D.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解析】选D。A以偏概全;统治阶级需要,与材料中“市井间”不符,故B错误;娱乐活动极为丰富无法体现,与材料中“演说话者”不符,故C错误;“宋元之际”商品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与材料中“市井间”相符,故D正确。8

9、.(2021承德模拟)有学者指出:“宋以后的时期,特别是南宋和元及其以后,在文学上和过去相比有一显著的不同,即文学已不是只为皇帝、官僚和士大夫阶级服务,也为平民服务(这一现象其实发轫于唐代),即为商人、差吏、城市手工业者等服务。”这一转变的根源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B.文人政治的勃兴C.文学作品世俗化D.理学思想的兴起【解析】选A。由材料“即文学已不是只为皇帝、官僚和士大夫阶级服务,也为平民服务(这一现象其实发轫于唐代),即为商人、差吏、城市手工业者等服务”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学繁荣,并出现世俗化的趋向,故选A;材料信息与文人政治无关,排除B;文学作品世俗化是现象,材料强调的是出现这一现

10、象的原因,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文学,并未提及理学思想,排除D。9.(2020潍坊模拟)如图是南宋画家夏圭的临流抚琴图,画中一位高士临流而坐.作抚琴之状。该作品()A.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B.构图气势宏伟、画风豪放C.注重表现意境和笔墨情趣D.以人物为核心布局、构图【解析】选C。材料“南宋画家夏圭临流抚琴图”属于文人画,夏圭通过绘画作品中的山河残缺不全,其特点是注重意境,抨击南宋政治黑暗,偏安一隅,故选C;文人画并非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排除A;“构图气势宏伟、画风豪放”是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的时代背景,排除B;以人物为核心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点,文人画的特点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排除D。10.

11、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促使欧洲()A.告别骑士时代B.加速思想解放C.完成社会转型D.迎来地理发现【解析】选D。由题干中的“惟凭针盘而行”“一舟人命所系也”可知是指南针,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故D正确;火药促使欧洲告别骑士时代,故A错误;印刷术加速了思想解放,故B错误;西欧社会转型是自身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指南针促使欧洲完成社会转型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11.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载:“(宋朝)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造成上述现象

12、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C.造纸术有突破D.图书成为商品【解析】选A。宋朝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制,为士大夫藏书提供了方便,故A正确。12.某学者说:“汉字在辽是一种通行的文字。辽对外的正式公文,朝廷诏令奏议,对中原的一切诏书,对西夏的所有文件,对地方上的南北文牒,都一律使用汉文”。这说明()A.辽没有创制本民族的文字B.契丹文字使用范围有限C.辽的大小字就是汉字D.辽汉文用于非正式场所【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辽正式的重要文件都使用汉字,契丹文用于一些不重要的非正式场所,适用范围有限,故B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

13、3.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定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

14、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4分)(2)试从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角度,指出材料二中宋文化具有的“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特点的主要表现。(8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定发展”“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概括即可。第(2)题,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宋代在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答案:(1)生产率的提高(或:技术的进步;手工业和农业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4分)(2)科技: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武器的

15、广泛使用;文学: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艺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亮点;思想:出现了儒学的新发展程朱理学。(8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望海潮东南形胜作者:柳永(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提取表中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