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分享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19382243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分享(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道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学习重点】 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相关知识】1、走近整理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2、关于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

2、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目的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3、 4、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5、李白剑阁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整体感知】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本篇诗人

4、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蜀道难的结构回环往复。诗的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学习过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噫吁嚱( ) 鱼凫( ) 秦塞( )石栈( ) 猿猱( ) 扪参( )历井 抚膺( ) 巉( )岩 喧豗( ) 飞湍( ) 砯( )崖 崔嵬( )吮血( ) 咨嗟( ) 二、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1)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

5、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飞雌从绕林间( )(3)使人听此凋朱颜( )(4)砯崖转石万壑雷( )(5)侧身西望长咨嗟(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危( )乎高哉(2)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3)开国何( )茫然(4)西当( )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 )峨眉颠(5)黄鹤六飞尚( )不得过(6)但( )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 )绕林间(7)连峰去( )天不盈

6、( )尺(8)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9)所守或( )匪亲【研习课文内容】1、 为什么要写蜀道之“难”?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三节诗中出现了三次,蜀道之“难”分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诗人是用哪些内容来表现各处“难”的?具体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第一节用内容第一节用手法第二节用内容第二节用手法第三节用内容 第三节用手法4、由本诗看李白的艺术特色。5、你认为诗人“蜀道之难”的慨叹后隐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课堂小结】【课时作业】1、 背诵课文2、完成资料上相关练习【拓展阅读】 道不尽的诗圣说不完的诗仙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的,圣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

7、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书生意气,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一片菩萨心肠。 李白近道,故有仙灵气,得天人之妙相;杜甫近佛,故有慈悲心。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李白诗以气氛拟虚景;杜甫诗以实景画气氛。李白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虚晃一枪;杜甫说:“关塞萧条行路难”,是大实话。 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

8、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多好梦,杜甫多恶梦;李白多开心事,杜甫多失意事;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是传奇,杜甫是编年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是喜剧演员,杜甫是悲剧演员;李白是如来,杜甫是观音。“在无尽的豪放飘逸与悲天悯人之中,后人永远记住了两个名字诗仙与诗圣”。3 / 8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了解杜甫的生平、作品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影响。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重点)3、从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方面欣赏诗歌。(难点)4、体

9、会诗歌所体现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重点)二、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比较阅读、品读鉴赏三、知识链接:(一)常识: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

10、名。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

11、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4、整理: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

12、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二)背景信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作于这一时期。秋兴八首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因秋而感发诗兴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尚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已55岁,经常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13、。秋兴八首(其一)熔铸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清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诗是咏叹王昭君出塞之作,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情怀。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后人给予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