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九龙中学必修三马克思主义传播导学案分享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19380325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邻水九龙中学必修三马克思主义传播导学案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邻水九龙中学必修三马克思主义传播导学案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邻水九龙中学必修三马克思主义传播导学案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邻水九龙中学必修三马克思主义传播导学案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邻水九龙中学必修三马克思主义传播导学案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邻水九龙中学必修三马克思主义传播导学案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邻水九龙中学必修三马克思主义传播导学案分享(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邻水九龙中学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导学案编辑者:申小芬 审阅者:张德凯、丁彬 使用年级:高2015级_班学生姓名_,小组_ 使用时间:_ 年_ 月_日课标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包括原因、传播的方式、手段、代表人物等),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第57-59页重要知识并记熟,规范完成自学内容。2、把学案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导学过程:一、学生自学(目标生成问题) 1、你

2、知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的时间及其传播史实吗?2、你知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间及其传播史实吗?3、你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吗?二、小组合作探究(针对疑难问题)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三、教师点拨和知识归纳总结(针对学生困惑)(略)四、拓展延伸.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略)五、课堂检测:1、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

3、在中国传播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A.B.C.D.2、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3、(2009广东8)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

4、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4.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A. 1915年B. 1917年C. 1920年D.1924年5.一些知识分子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B.中国民主革命一再受挫C.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D.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和选择6.第一次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

5、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文章是()A.法俄革命之比较B.庶民的胜利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7.下列关于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B.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传入中国C.先进的知识分子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D.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都成为马克思主义8.“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在于要不要()A.少研究一些具体问题B.多研究一些具体问题C.谈论理想的主义D.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

6、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的紧急问题?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二“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都可以解决”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问题在中国是否存在?是否应该解决?胡适和李大钊在材料中各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2)据材料二指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课后强化作业一、选择题1.关于图中人物,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第一位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人B.1919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C.第一

7、个鲜明举起文学革命大旗D.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2.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历一番痛苦,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文中的“潮流”指(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民主与科学思潮C.社会主义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3.在近代有人曾说:“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敬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却又说:“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五

8、四运动的爆发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包括()创办各类刊物翻译和撰写宣传文章组建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A.B.C.D.5.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典型特征是()A.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相结合B.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C.只限于思想领域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6.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伴随着中国形势的发展,新文化运动阵营最终分裂。其开始分裂的标志是()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B.五四运动的爆发C.问题与主义之争D.工读互助团实践失败7.1919年,胡适提出社会改造应从点滴做起,反对进行全盘解决和暴力革

9、命,由此引发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当时胡适发表的文章是()A.文学改良刍议B.文学革命论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8.胡适认为:“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这突出体现了胡适的什么观点()A.国人应该尊重中华文明B.中华文明来之不易C.文明是不断进化的D.社会变革不宜操之过急9.毛泽东认为“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B.十月革命后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C.十月革命让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暴力革命重要性D.中国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中得到锻炼10.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

10、传播的原因有()十月革命的影响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推动李大钊的个人作用A.B.C.D.11.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文化B.工农运动的发展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12.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下列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的是()A.一种思想消亡,另一种思想兴起,几种思想相继独自存在B.几种思想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C.某一时

11、期可能同时存在几种思想,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想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想相继退出时代舞台二、非选择题13.五四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材料二请回答:(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应排在首位?为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特点如何?14.阅读下列有关“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几则材料:材料一 胡适认为,当前思想界流行

12、的弊病,就是空谈主义、高说主义,而不去研究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他说,不去研究具体问题而去谈论什么“根本解决”这是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缺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材料二 他(李大钊)批驳了胡适的说法。提出“问题与主义”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目的,这是并行不悖的。”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许多把他的精神变做实际的形式使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主义的本性,原有适应实际的可能性。”“这个时候,恐怕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能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以上材料摘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请回答:(1)胡适的思想有无合理之处?其思想的实质是什么?(2)李大钊的思想是否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需要?他的这一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