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用)分享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19378769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用)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用)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用)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用)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用)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用)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用)分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导学案 主备人:赵文斌 审核:张斌 审批:杨西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背诵课文最后三段,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3、学习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强化诵读,培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整理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课时安排】4课时【学法指导】通读全文,结合注释,将课文下面的重点字词意思旁批在相应位置,了解全文大意。注意积累文言实词。【预习案】一、解题1、“过秦”意思是 “ ” ,“过”是 。“论”是 ,

2、 “过秦论”意为 。2、世称 , 洛阳人。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 )膏腴( )逡( )镞( )黔( )首 氓( ) 隳( )鞭笞( )轸( )恬( )藩( )瓮( )牖( )孝公既没( ) 召( )滑 系( )颈践华( )为城 劲( )弩 不及中( )人墨翟( )蹑足行( )伍朝( )同列 将( )数百之众 度( )长絜大比权量( )力 万乘( )之势一夫作难( )三、自读一遍文章第一课时一、介绍写作背景1、整理介绍贾谊(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

3、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前20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

4、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2. 后人对贾谊(史称贾生)的评价:苏轼论贾谊: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节自贾谊论有删节)毛泽东论贾谊:毛泽东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又写了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

5、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3.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

6、,“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二、检查预习:注音三、听诵读四、齐读文章五、整体感知,梳通文章大意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 ):写 第一层:( 1-3段 ):写 第二层:( 4段 ):写 (二)议论部分( 5段 ):写 六、批注文章1、把注释中重要字词翻译誊写到课文中。2、尽量多的批注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意、特殊句式作业:解释留空格词语,并翻译语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 周室,有席卷

7、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 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 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 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外。 孝公既 没,惠文、武、昭襄蒙 故业,因 遗策,南 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 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 为一。中山之众。于是 六国之士,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 通其意,赵奢之伦 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 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 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

8、橹。因 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第二课时一、借助作业,梳理一二段字词、翻译二、完成第三段梳理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 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

9、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 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第三课时一、检查作业: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 牖绳 枢之子,氓 隶之人,而迁徙 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天下云 集响应,赢粮而景 从。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 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 之士也。

10、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 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 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赏析文章研读第一段: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整理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3、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

11、看出这点?4、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作业:背诵课文后三段第四课时完成本课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 )孝公既没( )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矣(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威振四海( )二、古今异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山东豪俊遂并起( )三、一词多义1固据崤函之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因因遗策(

12、 )因利乘便( )因河为池( )3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追亡逐北( )吞二周而亡诸侯( )4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履至尊而制六合( )5兵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 )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 )6策蒙故业,因遗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7致以致天下之士( )致万乘之势( )8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赵奢之伦制其兵( )商君佐之( )聚之咸阳( )9及非及向时之士( )及至秦始皇( )10北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 )追亡逐北( )11度内立法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2遗因遗策(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13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