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洪武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影响 王志诚[摘要]明朝创建之后,百废待兴,急需大量人才元末的动乱使学校遭到了战火摧残,故此,明朝建国初便开始了兴办学校之举洪武时期的学校教育发展状况尤以为盛,主要有中央“高等教育”的国学,和以地方为主的“基础教育”府、道、县儒学与此同时,也看重西部边陲地区的学校教育洪武时期学校教育的兴盛在明初政权的巩固、社会风气的扭转、边疆地区的稳定安康、科举制度的有力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由于明洪武时期推行的一系列学校教育举措,其出发点是以巩固封建政权为目的的,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封建气息,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关键词]明洪武时期;学校教育;教育制度[]K248.1 []A []1005-3115(2019)01-0045-06明王朝自建立之前经历了20多年的战乱,终于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但摆在统治者面前最紧迫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治理好这个国家,如何巩固其统治正所谓创造事业容易,而守住事业艰难朱元璋也深知“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但不可马上治之”的道理基于政权初建、政治不稳固等诸多因素,也为了培养为帝国服务的人才,明王朝采取发展学校教育的一系列举措。
其中尤以各级学校教育发展兴盛,在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明初学校教育发展背景(一)稳固的政局明朝初建,朱元璋为了政权的稳固,一方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另一方面则思考着如何使自己亲手创建的王朝传至千秋万代,于是便萌发了笼络人才、为新帝国注入新鲜血液的想法遂下诏书曰:“天下甫定,朕愿与诸师讲明治道,有能辅朕济民者,有礼司遣{1}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朱元璋多次下达诏书,以求得天下能人志士、德才兼备之人,好为自己的政权服务同时令人兴奋的一点是,明初,朱元璋在招揽人才的时候,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从不问人才的身世以及家庭、门第如何,只注重一点,那便是此人有没有真才实学于是便书:“凡隐居山林,或屈在下僚者,只要德行可嘉,皆可招纳,甚至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亦令举文学才之士其被荐而至者,又令轉荐以故山林岩穴,草莽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2}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在网罗人才方面是怎样的不拘小节,是如何的礼遇儒才同时,也向世人打开了求贤之门二)儒生对于统治者自身的影响由于朱元璋自身对于文化的欠缺,加之其在元末红巾军的不断战乱中也认识到了儒士对于建设国家的重要性。
早在他平定天下时,就曾广招天下的有才之士,到自己的军中为他出谋划策、解答疑问,以备能在战争时及时解答如最早对朱元璋战局产生影响的儒士范祖平、叶仪、宋濂等在攻打金陵时,他便时常与儒士陶安商议军国大事,并能以礼相待由此足以见得朱元璋对知识的渴求、对统治人才的珍惜,体现出其尊儒的思想三)学校是思想传播的主要途径虽然政局得到了统一,但眼下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便是人民思想的统一与政局的稳固故此,教化民众成为发展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与目的之一要想使民众臣服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以得到其思想上的赞同朱元璋在建国之初便如是说:“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3}便是想通过学校这个阵营来教育民众的思想,从而向他们灌输王朝的统治理念四)元末以来学校教育发展滞后因为元末战乱的局面,造成了当时学校的极大破坏另外,由于元末政局混乱,统治者一度对学校教育的消极面对再加之起义军四起,对地方的破坏,使学校教育发展缓慢如“自红巾军妖寇倡乱之后,南北郡县多陷落,故大明后而取之”{4}以此可见,当时起义军对于学校的破坏是何等惨烈故此,学校已不能发挥培养人才、教化人民之所需朱元璋在起义战争的洗礼下,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在洪武二年(1369)便下令:“学校之教,至元其弊矣。
上下之间,波颓风靡,学校虽设,名存实亡兵变以来,人习战争,惟知干戈,其误俎豆{5}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发展教育之举是鉴于战乱之后对学校教育的破坏,虽然说当时有一些学校,但是已经是有名无实了,自从战乱以来,人民在打打杀杀的环境下,只知道互相争斗,却不知道如何学习做人之礼,实在是有误国事另外,也是为了人民之稳定安康故此,在太祖皇帝的种种诏令之下,便展开了大力发展学校教育的宏伟之举,全国展开了自上而下兴办学校教育之举,形成不可阻挡的发展之势二、洪武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状况(一)中央国学发展状况1.国子学发展状况及学生情况明初洪武时期的国学亦称国子学或国子监,是明初的“高等教育”,可以称之为当时的中央大学其实,明初的国子学早在元末战争之时,就已经有了萌芽的状态故此,有书“朱元璋即吴王位后第二年(1365)九月,便建立了国子学” {6}而在此之后更是给予了极大关注在其称帝之后,为了满足政权的需要和官僚体系的及时补充,洪武元年(1368),“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并充(国子学)学生……天下既定,诏择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子学” {7}由此可见,当时对于国子学的大力支持是如此的给力最初的国子学是由应天府改建而成的,后来又为了增加学生进行了扩建。
便于洪武十四年(1381)四月,下令将国子学改建于南京鸡鸣山下次年又将国子学命名为国子监{8}学生的来源主要有来自官员间的官生、民间子弟的民生,还有军士子弟的军生官生也就是一品至七品的官员的子弟,士官子弟以及边疆官吏的子弟亦能入学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曾下令:“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国学受学{9}此外,则就是普通民众家庭的学生了,也可以称之为民生,这些生员主要由岁贡生、援例生组成岁贡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了补充国子学生源而硬性规定的人数,就是要全国各地的儒学,每年开学时要向国子监输送一定量的学生,以检验教学质量如“洪武十五年(1382)六月,礼部奉令各道提刑按察司在各地儒学年二十以上,厚重端秀的学生中,选其有志向学并愿意入国学的人入监” {10}这样便扩大了生源,向平民子弟也敞开了入学的大门此外,还招收少量的留学生以及举人,让他们也进入国子学学习,以彰显天朝恩威2.国子学的教职人员及教学内容国子学的管理在其逐渐发展过程中不断趋于完善,同时也趋于规范化,洪武十五年(1382)正式走向正规化其中有祭酒、司业、监丞核心的管理人员,有以博士、助教、学正、学录为主的教学人员,另有典簿、典籍、掌馔为主的后勤人员。
他们各司其职,组成了更加严密的管理体系,以便于教学等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但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又将管理人员做了调整,如“洪武十五年改为国子监,秩从四品,设祭酒一人,司业一人,监丞、典簿各一人,博士三人,助教十六人,典籍一人,学正、学录各三人,掌馔一人” {11}国子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也有了明确定格,主要还是《四书》《五经》此外,还格外要求学习刘向的《说苑》,及其当时的律令等同时,太祖所编之《御制大诰》也为学生之必修课故有“所习自四子本经外,兼及刘向《说苑》及律令、书、数、御制大诰” {12}这就表明当时不仅看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求学生要全方位发展,注重他们对于书法艺术、历史知识素养的培养据史载:“凡经,以易,诗书,春秋,礼记人专一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兼习之{13}除了这些规定外,还要学生每天练习书法,并且要以王羲之、歐阳修等的字帖为模本这些全面的教学内容,为统治阶级输送高品质的人才提供了强大保障3.国子监生的发展及培养洪武时期还对国子监生的发展做了具体规定,关于监生的从政培养以及以后的出路,都有较为细致的规划在监生从政方面主要创设了学生的实习制度,称其为历事制度在监生学业达到一定要求后,便派遣他们到各大政府机关进行锻炼,从而培养他们的为官之道,以期将来胜任国家机构,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
分别派遣学生到吏部、礼部、通政司等机关进行行政事项的实习,有的要学习几个月,长的会学习两三年之久,并且对人数也做了相应规定另外,还会对他们进行一些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生产能力的培养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遣国子监生分行天下,督吏民修水利” {14}这样就能使其在工程监造中得到锻炼,同时也为国子学生进入仕途提供了磨练机会于此同时,监生的出路主要有直接入官和去他地任教,用以充实官僚体系和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因为国子监生已接受了国家的深度培养,接受了君王统治思想,因此,足以担负起治理一方政务和地方教育的重任洪武初,以北方丧乱之余,人鲜知学,遣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人分教各郡后乃推及他省,择其壮戚能文者为教谕等官太祖虽间行科举,而监生荐举人才参用者居多,故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最盛{15}由此可以说,国子监生是当时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外,中央设立的学校还有宗学、武学等宗学是为了培养接班人,专门为皇室子女及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而武学是专门教授武官子弟而设立的,以培养武官人才宗学和武学在当时刚刚设立,后朝才逐渐开始发展起来故此,洪武时期的初设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二)地方学校教育的发展1.府、州、县儒学发展概况明初地方儒学教育的发展,其实早在1358年十二月攻克婺州时,就已经开始有所进展,那时就把婺州路改为宁越府,建立了郡学。
1359年,命令当时的知府王宗显开办郡学,并且聘请当地儒士,教授民众学习礼教朱元璋称帝之后,便开始大办郡学,洪武二年(1369),给中书省的谕令当中是这样说的:“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16}在这之后,地方学校便开始发展起来在当时对儒学的教官也有很严格的要求,并且有明确的规定,以提高儒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儒学教官设立 “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凡生员 善、增广,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生二十人,附学生无定数” {17}当时为了更好地发展教育,采取了增广生员的举措,并且没有限制人数,这样便扩大了生源的人数同时对于儒学学生的管理也有相当严厉的要求,按照当时颁布的学规《卧碑》来规范学员的日常行为规范,所有人必须都得遵守执行凡学政遵卧碑”,{18}当中对于学生的行为、学业、待遇等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儒学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六艺”,规定“学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 {19}通过此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专门知识,以促进专门人才的发展。
儒学学生的出路主要就是进入国子监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岁贡法这样儒学学生一方面有了一个很好的出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统治人才的及时补充此外,有的儒生还可以考取功名、入仕途、做私塾等等2.社学的发展社学也就是明初的小学教育,朱元璋清楚地知道光有中央教育和地方儒学还还远远不能满足统治阶级对于人才的需要,亦不能达到教育民众之目的于是便极力促进社学的发展,用以扩大教育的领域他下诏曰:“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不知学,是以教行而风俗美今京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有司其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导民善俗,称朕意焉{20}可见,朱元璋对于乡民教育的重视于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便于太祖洪武八年(1375)“诏有司立社学” {21}从此,便开始了在全国大办社学的举措,使乡村的学生普遍受到了教育社会学生来源主要为普通民众,教学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御制大诰》,经、史、历、算、律令等各类知识{22}这些学生的出路则主要是升入儒学此外,洪武时期还鼓励民间私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私塾的出现和书院的发展兴盛如洪武元年(1368)设立“洙泗、尼山二书院” {23}这些书院就为洪武时期多方面培养人才提供了基础阵地,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强保障。
洪武时期在发展地方学校教育之时,也不忘西部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洪武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