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还原观在旅游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物质和事件与其产生的时间和空间紧密相连,不可割离,同时,时间具有一维性,这就造成了许多原本明朗的事实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为时空的迷雾遮蔽,于当今的译者来说难以准确理解与传译旅游景点中的历史名胜往往积淀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介绍文本也因此多与史实关联,译者对此应予以重视本文以岳麓山风景区景点介绍及其英译为例,说明了在旅游翻译教学中对此类文本的翻译应采取时空还原翻译观,即将理解置于文字所表述内容的历史时空中去,以准确理解和翻译文字背后的本原,保证理解与阐释的有效性,避免误译产生关键词:旅游翻译;时空还原翻译观;误译;翻译教学: H315.9文献标志码: A:1672-0539(2019)06-0063-06一、引言“时间概念对说明社会的变革和过程来说都有直接的含义[1]17世界万物的存在无不与时间、空间相关联,人类社会自不例外但由于时间的流逝,存在于过去时间、空间中的事物离我们越来越远,“此在”的人们常常难以正确理解“曾在”的世界因此,在理解和阐释过程中,能否再现历史本原将会直接影响理解和阐释的准确性及合理性历史名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要尽量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追溯文字背后史实的意识,以便准确理解和译释其景点介绍文字。
二、时间、空间与历史名胜景点介绍文本的特质关于时间和空间,人们曾有不同的理解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像一条均匀流逝的“带子”,与事件过程本身性质无关,各种事物和过程,只不过在这“带子”上打下“印记”而已;空间好比一个“箱子”,放进东西或取走东西,箱子依然存在[2]这种“绝对的时空观”否认了时间、空间和物质、事件的联系,在这里,时间、空间与事物及事物发展的过程完全割裂,物质和事件似乎可以脱离开时间与空间而独立存在,而时间与空间又可以是空无一物的存在在对这种时空观的批判中,人们逐渐形成了较合理的相对时空观,即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其持续性、前后相继的顺序性;空间是其广延性、伸张性和与它事物的距离等时间、空间并非“独立实在”的客体,它们的客观性是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被物质所赋予的,“时间只能依赖于事件和物质事件的存在而存在”[3]1从人类学视角看,“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而社会时间作为自然时间和生活时间的综合,是人类描述生活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公共尺度” [4]10-11;从社会角度看,“社会时间有双重维度,它是生活时间和自然时间的综合,其本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11。
而“海德格尔在《历史科学中的时间观念》中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一种空间性的东西所有的物理客体及其运动都在时间中,这个“‘在……中,本质上具有空间性特征”,并且“在历史科学中,时间总是意味着质的差异和区别” [5]200,因此时间就像一个巨大的口袋,纳万物于其中,而人类的活动与之息息相关,所以要正确地理解文本,理解者必须要把文本的时间因素考虑进来进一步来说,人们常常把时空划分为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人类社会对自然时空的依存性自不待言,同时,“社会时空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对社会内部结构变迁的一种衡量形式”,反映着“社会事件、社会主体生存状况”[4]56因此,自然物质和社会事件的存在与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那么历史名胜景点介绍文本所记载的事件与史实就必定与当时的历史时空紧密相连,是它们赋予了那段历史时间与空间以客观性除了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外,同时需要提出的是因为物质运动不可能完全等同地重复,时间具有“一维性”,又称“不可逆性”,时间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朝向未来社会时间也具有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随着社会时空的运动,也就造成了“历史”——那些被过去的时间和空间尘封的物质与事件,它们因为“社会时间具有不可逆的一面”[4]57,而渐渐地为时空的迷雾遮蔽,造成今天读者阅读理解历史性文本的困难。
不仅如此,因为“社会空间也是不均匀分布”[4]57也会给生活在某地域的读者阅读理解异地域的文本带来困难因此,要正确理解与解释这些跨越时间、空间的文本,就必须穿越时空的迷雾而历史名胜景点介绍文字,因其文字包含的“曾在性”和“历史性”,自然比当下“此在性”文本更容易引起理解与解释上的偏差三、 时空还原观镜像下的历史名胜介绍翻译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有很多空白点,它们在文本中形成了对读者的召唤结构,召唤他们参与到文本意义的构建同时,在阅读之前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构成了他们的期待视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由此可以解释为读者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文本意义的过程但是当读者视域与作者视域差距过大时,往往会使这种意义的构建停止或扭曲,也即不能理解或错误理解历史名胜景点介绍文本虽不像文学文本那样具有大量的空白,可供读者驰骋想象,构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但因其文字与所记述的事与物为历史时空所隔,久离当前语境,因而造成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弱,最终使语义模糊起来,产生了类似接受美学空白点的空白我们称之为“伪空白”,因为一旦读者利用自己当前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填补这些空白,就会割断或改变这些文字和它们所指事物间的关系,误解就产生了。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是作家和读者交流的渠道,而 “伪空白”则是时空迷雾布下的陷阱,任何不肯进入历史时空考证史实的读者都会深陷其中从“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到“读者中心论”,人们阐释的方法和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读者中心论”更是解放了读者,贴近了文学接受的现实,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就简单地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在读者”,更不能将它扩大化到非文学类文本的理解中,因为后者有很多客观信息其文字背后有着客观事实,虽然它们可能因时间的流逝變得模糊,乃至完全为时空的迷雾尘封而不可考证,但它也还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认识与否为存在的标准虽然“历史都是当代人理解中的历史,过去的历史都需要通过当代人的理解而成为当代史”[4]113,但是我们“同时要通过多种手段努力克服理解上的随意性,避免陷入历史主观主义”,因为“历史有相对确定性,尽管可以有适当创造和发挥,但不容任意更改”[4]115对客观世界加工改造既是人的特性,又是人类发展的必要,但如果出现对客体的过度主体化就会反过来使人类的创造性蒙羞例如,有译者在翻译南湾湖景点介绍时将其中的“五云茶山”译为“Wu Yun Mountain”就是此类错误[6]在历史名胜景点介绍文本中,历史史实具有客观性,它们不属于文学文本的“空白点”,因而不能随意想象,进行过度主观化的理解和阐释。
历史是社会时间的纵向构造,其内容是历史事件,若忽视历史事件,则时间体系将失去存在的意义[4]118因而,对此类文本,译者应该采用时空还原观,将其回放其历史上所属的时空中去,才能有比较可靠的理解和翻译具体来说,在翻译中针对那些具有特殊历史文化含义的词语,要尽量做到四个方面的回溯:时间维度的回溯、空间维度的回溯、语言与文化维度的回溯、人物和事件维度的回溯,以期展现事情的本来面貌当然,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凸显论述的不同主题,并非可以将这些不同的维度分割开来下文将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名胜景点介绍为例进一步说明四、时空还原观关照下的岳麓山历史名胜介绍英译岳麓山风景区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景区景点介绍文本,记述了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和事件,其传达的信息具有很大的客观性,所以在理解与阐释中应该尊重历史史实,穿越历史时空的迷雾,力溯本源,保证理解与阐释的合理和有效性如果不考虑此,一味发挥读者或阐释者的主观感知能力,势必会脱离史实,理解与阐释的可靠性难以保证以时空还原观为关照,本文从上述四个维度的回溯对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部分景点介绍进行分析一)时间维度的回溯时间维度的回溯指译者要回溯源语文本中的时间存在,不能以译者自身所处的时间存在来替代或掩盖源语文本的时间存在。
例1】爱晚亭简介(The Autumn-Admiring Pavilion)原文: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为当时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为红叶亭,后据湖广总督毕沅之意,取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将亭改名为爱晚亭译文:Firstly it was named the Crimson Maple Pavilion. Later, at the proposal of Bi Yuan, Governor of Hunan and Hubei, it was renamed the Autumn-Admiring Pavilion, which alludes to Du Mus lines: “I stop, just conquered by the woods in later autumn, when maple leaves are more crimson than flowers in February.”在“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中,此处的“二月花”可否理解并解释成“flowers in February”?答案是不能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尊重历史时空及历史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不能将历史上的事物与他们所赋予的历史时空割裂。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在中国,先有农历后有公历中华民国在1912年1月1日时正式接受公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采用公历并与农历一起纪年杜牧诗中的“二月”是农历中的二月,而非公历的二月(February)公历二月的岳麓山还很寒冷,到了公历三月底四月初,也就是农历的二三月份,天气转暖,山花才次第开放译者以其当下所处的公历替换杜牧时代的农历,自然就会在译文中出现理解与阐释的差错这里,杜牧诗中的“二月”一般译为“the second lunar month”二)空间维度的回溯空间维度的回溯指译者要回溯源语文本中的空间存在,不能以译者自身所处的空间存在来替代或掩盖源语文本的空间存在例2】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简介(Mt. Yuelu Scenic Resort)原文:岳麓山是儒、释、道文化并存发展的名山,有着深厚的湖湘文化内涵,留下了众多历史古迹与传奇故事其核心区域内仅列为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15处爱晚亭之幽,岳麓书院之深,麓山寺之古,云麓宫之清,以及白鹤泉、禹王碑、二南石刻、隋舍利塔、印心石屋等无不引人入胜译文:The profound Yuelu Academy, the tranquil Autumn-Admiring Pavilion, the old Lushan Temple, the high Yunlu Temple, as well as the White Crane Spring, the Monument to King Yu, the stone inscriptions by 2 Nans, the dagoba of the Sui Dynasty, the Stone House of Yinxin and so on, are all attractive to tourists.这段文字中,“二南石刻”和“印心石屋”分别被翻译成了“the stone inscriptions by 2 Nans”和“the Stone House of Yinxin”。
在考究译文前,先将它们放回它们所处的历史时空,来了解一下二者背后的史实首先来说“二南石刻”,在岳麓山爱晚亭附近有一放鹤亭,亭正中立有一块方柱型石碑,名曰“二南诗刻”或“二南石刻”石碑的第一面书:“宣统三季秋,补葺爱晚亭,刻南轩、南园二先生诗,并征羅鸿胪故事,书‘放鹤二字,以永嘉游程颂万并记”在剩下的三面上刻有南轩、南园二先生的诗句这里的“南轩、南园二先生”又是谁呢?据史载,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