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必考孙权劝学(一)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 (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 )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二)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3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4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10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12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3 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4 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木兰诗(一)重点句子翻译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 )归来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 )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 )送我回故乡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二)语言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卖油翁(一)重点句子翻译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的老头儿 )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 )知道这个 (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 (葫芦 )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别的(奥妙 ),只是手熟罢了二)语言1“尔安敢轻吾射!”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2“手熟” 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3“以我酌油知之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三)课文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 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短文两篇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陋室铭(一)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 )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里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 )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课文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特征:雅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反面虚写。
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 “有德者居之, 则陋室不陋” ,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爱莲说(一)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 )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 (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河中石兽(一)重点句子翻译1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兽 )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 (即下游 )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5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 )沙子,形成坑洞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二)课文1.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