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师有声语言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18500624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教师有声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优化教师有声语言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优化教师有声语言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化教师有声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教师有声语言(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教师有声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则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工具。它是教师使用最为广泛、最为基本的信息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纽带,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简单地说,有声语言就是教师所说的话,而无声语言则主要指教师的体态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则有赖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此,笔者仅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声语言的运用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准确规范、注重概念差异地运用有声语言准确规范是教学语言的灵魂。特别是像数学这种科学性、概念性

2、非常强的学科,准确规范更是教学语言的生命。在数学学科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允许有丝毫的含糊。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发展正处在一个尚不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述不够准确规范,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有困难,理解起来产生偏差,甚至可能以错误为正确。初中数学有许多定义、定理和公理,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必须进行准确渗透的理解,然后运用科学规范的术语进行清楚明白的讲解。几何中的一些术语如“对应角相等”与“角对应相等”、 “连接两点”与“过两点作直线”,以及代数中的一些术语如“平方和”与“和的平方”、“x加y与z的积”与“x加y的和与z的积”,它们每组的两者都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例如进行

3、“平行线”的教学。平行线的定义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直线。针对这个定义,教师应分别讲解:(1)“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不可丢,(2)“不相交”是指直线没有交点,(3)“直线”平行线是指直线而不是线段或射线。这样把定义层层剖析,准确清晰,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能够获得正确的知识。曾听有的老师 进行“同类项” 教学,说“字母与次数均相同的是同类项”。这话看似简洁却不准确。如与,字母都是x、y,次数都是2,却不是同类项。教师应讲清楚,同类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完全相同的字母,二是相同的字母都有相同的次数。教师讲解以后,要让学生反复练习,最后再指出同类项强调的是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

4、,与字母的顺序无关,与也是同类项。二、简约精练、突出重点地使用有声语言简约精练是教学语言的本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声语言运用,最忌讳的就是重复罗嗦、累赘冗长;必须简明概括、干净利落。要做到教学语言的简约精练,教师必须加强语言修养,不要随意重复已经说过的话,要彻底剔除各种杂质赘语。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紧紧抓住问题的实质,不讲与“中心”无关的话。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要相信学生,大胆而充分地让学生思考、猜测、求证、总结。例如,教学“弦切角定理的证明”。在让学生观察猜想(图1)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联想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方法,以理清弦切角定理的证明思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5、图形,当固定切线,让过切点的弦运动,可发现一个圆的弦切角有无数个(图2)。由此发现,弦切角可分为三类:(1)圆心在角的外部;(2)圆心在角的一边上;(3)圆心在角的内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迁移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方法:先证明特殊情况(圆心在角的一条边上),再考虑圆心在弦切角的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怎样将一般情况的证明转化为特殊情况。经过分类证明,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这样,教师始终围绕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这个中心,既抓住了迁移证明方法这个关键,又分化了分类证明这个难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就主要是一些简约精练的引导语、点拨语和归纳语。三、形象直观、贴

6、近学生思维地使用有声语言教学语言既不同于纯粹的口头语言,也有别于书面语言。在强调简约精练的同时,也还要重视形象直观。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性较强,抽象思维则相对偏弱。过于抽象的语言,会导致他们理解困难,影响教学效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形象直观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分类”。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数,2、3、1、2、0、1、45。我说:“这些数代表着不同的小朋友,你们看看他们的外表,长得像就让他们成为一家人。”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正数与负数,他们很快就将正数与负数分为了两家人,只是剩下一个0,谁家也不要。这样,大家便深刻

7、地理解了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负数和0。我又说,孤独的0有时真想靠着某一家。它投靠负数,我们就称这一家为“非正数”;它投靠正数,那么我们就称这一家为“非负数”。这样,“非”字的理解学生也明白了,因为有“0”的投靠。四、益思启智、注重点拨地使用有声语言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择带有教学重点和关键、学生感到困惑和易错的问题,用简约精练的语言去引导、去启发。要给学生打开一扇门窗,让他们自己去思索、去探求。在他们感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则加以点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在许多时候要做的事情不是讲解,而是引导。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要让学生

8、在置疑问难、思索求证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获得体验、感悟真理。为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设计富有启发性与吸引力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猜测、联想与想象。例如,复习“对称与对称图形”。在引导学生回忆对称与对称图形的涵义与分类以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是对称图形吗?”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我紧接着又问:“真的是吗?如果是,它是什么对称图形?”学生的回答出现了分歧:有的说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说是中心对称图形,有的说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在这种情况下,我立即引导学生再次抓住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关键,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结论:圆具有对称性,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然后,

9、我又问了这样一个带有发散性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图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正方形、正四角星、正六边形、正六角星、正八边形、正八角星听着学生的回答,我清楚地意识到,对于对称与对称图形,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五、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地使用有声语言听课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吸引学生,抓住他们的心。生动的语言应该新鲜活泼,有趣的语言需要幽默风趣。如果课堂教学的内容原本呆板枯燥,而教师的语言又单调乏味,就必然使学生失去兴趣,无心听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例如,教学“乘方”。我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每人将一张纸对折一撕为二,再将撕开

10、的两张纸对折一撕为二,如此撕下去我问:“如果这样撕100次,撕成的纸片叠起来又多高呢?”学生有的说“大概10厘米”,有的说“最多1米”,有一位学生说“可能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学生哗然。我说:“究竟多高呢?手可摘星辰!”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伸长脖颈,想听分晓。此刻,我告诉他们,这是用乘方计算出来的结果。于是,他们饶有兴致地参与“乘方”的课堂教学,学习效果自然很好。再如,教学“用字母代替数”。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开课的:“我们在小学学过儿歌,这首歌还记得吗?”学生个个专注地等待老师念儿歌。老师念道:“一只青蛙一张”头一句还没念完,学生们就激动地说“记得”,并不约而同地年起来:“一只青

11、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老师又起了个头:“两只青蛙”学生又把儿歌齐背了一遍,个个反应很快,一张嘴改为两张嘴,四条腿改为八条腿。那么“三百七十九只青蛙呢?”只有几个学生有信心把儿歌背完了。老教师含笑说:“我还想说八百九十九只青蛙呢,一亿三千两百八十只呢,我也记不得刚才说什么说了,你们知道,这个青蛙的数目我随便说,可是我有办法说出所有的情况。”学生满是期待地望着老师。老师说:“我用n表示我要说的青蛙数。”于是,学生又兴高采烈地再说一遍,很轻松地把眼睛数目改为2n,腿的数目改为4n。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学习深切地感受到用字母代替数的优越性,愉快地进入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来,每次教学“用

12、字母代替数”,我都把这种方法引进课堂,效果果然非常好。六、亲切感人、及时赞赏地使用有声语言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它不只是师生之间简单的知识授受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过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要力求亲切,富有情感。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舒畅的学习心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教学语言的亲切感人,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语言如果缺少情感,就会苍白无力。教学语言亲切感人,必须是教师的真情流露,不是表演,也不要过分夸张。初中数学教师的情感从哪里来?它来自对学生的爱,对数学的爱。一个爱学生、爱数学的教师,走进课堂,面带微笑,目露期待,会让学生受到很大的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问题,教师不妨伸出大拇指,用赞许的目光告诉他:“你真棒!”“这个方法太妙了,老师都没想到!”这种带有很强感染力的语言会让学生感受到很大的鼓舞,增加自信心与自豪感。其他学生也会受到感染,积极思维。教师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充分肯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成功的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