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伯顿电影哥特式意象分析影视编导专业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18499982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蒂姆·伯顿电影哥特式意象分析影视编导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蒂姆·伯顿电影哥特式意象分析影视编导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蒂姆·伯顿电影哥特式意象分析影视编导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蒂姆·伯顿电影哥特式意象分析影视编导专业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蒂姆·伯顿电影哥特式意象分析影视编导专业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蒂姆·伯顿电影哥特式意象分析影视编导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蒂姆·伯顿电影哥特式意象分析影视编导专业(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绪 论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在1140年,哥特艺术于法兰西岛诞生,并传播到了欧洲,哥特艺术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它从建筑宗教艺术中生长蔓延,并且与其它各种种类的艺术不断地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一步步走入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电影出现之时,哥特影片就已经基本出现,由于当时客观的设备技术还不够完善,一些关于巫术的摆拍就被看作为最初的哥特元素,展现出巫术、死亡等与电影的初步融合。1931年,首部有声哥特作品吸血狂魔上映,受到社会和公众的欢迎。但是,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们饱受战争的摧残,身心受到巨大创伤,需要心灵的慰藉来抚平战争的伤痛,这让哥特影片彻底失去了市场。此后很长一段时

2、间,哥特影片才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但却也一直处于低迷停滞的情况,鲜有优秀影片出现。哥特电影的黄金发展时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到来。1990年蒂姆伯顿凭借作品剪刀手爱德华名声大噪,使得哥特风盛行起来,以至于当时乃至于现在影视界都竞相追捧。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现在的哥特电影不仅仅主题和范围更加广泛,而且不断与各种类型的影片元素相融合,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哥特电影的阴森恐怖,赋予了古老的哥特文化以新的活力。谈到哥特电影,蒂姆伯顿是一个无法忽略的重要篇章。英雄电影蝙蝠侠两部曲,圣诞夜惊魂、又或是百老汇歌舞剧理发师陶德,从 1985 年的Pee-Wees big Adventure一直到2016年上映的

3、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作为好莱坞类型工厂的异类,蒂姆伯顿一直挥舞着自己个性的旗帜,即使在市场经济下,作为一名商业电影导演,他也始终让作品保有一种“顽固”的个性化色彩。在华丽夸张的商业电影表层下,他对哥特文化和荒诞色彩的执着,使得他的作品显露出一种艺术电影的人文关怀,反而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喜爱,还形成了“品牌化”的票房号召力,同时也对其它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美术风格、游戏制作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伯顿风格的人物形象,甚至产生了“Burtonesque”(伯顿风)这样一个新的形容词。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早当下的发展推动下,蒂姆伯顿电影中具有的文本及美术等方面的各种特征,已经由一种个性化的表达逐渐成

4、为一种独立完善的风格范畴,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这些奇异的想法与创造力正是我过电影人所要学习的地方。本文通过对蒂姆伯顿电影中独有的哥特式意象进行解析,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于蒂姆伯顿的电影的认识,从而对我国电影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动态蒂姆伯顿的电影在中国上映的很少,但是中国观众对于伯顿电影的喜爱和推崇依然不减。国内的研究方向大多数主要是关于蒂姆伯顿电影的影像风格或者美学特征,大多从某一部影片入手,进行分析或者撰写影评。其中针对电影哥特风格研究的最多,如魏砚雨撰写的蒂姆伯顿电影哥特风格管窥从导演的人文思想及电影的个人色彩方面分析了其电影哥特风格的体现。

5、刘延斌撰写的蒂姆伯顿动画电影的哥特文化从哥特文化角度阐发其动画电影的表里特点,得出了蒂姆伯顿动画电影在情势、主题甚至深层内核上都深深扎根于哥特式艺术当中的结论。其次,从某一部影片展开个体阐发的也较多,如王宇撰写的“鬼才”导演蒂姆伯顿与他的僵尸新娘从影片转场技巧,对蒂姆伯顿的动画电影 僵尸新娘的布局及转场进行阐发研究,展现出蒂姆伯顿动画电影的神奇魅力。徐潇潇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哥特童话下的童真与温暖钻研了蒂姆伯顿导演的风格特征,分析了作品的表现手法。1.2.2国外研究动态国外研究蒂姆伯顿的资料很丰富:例如Gothic fantacy一书,研究了蒂姆伯顿电影中的哥特元素。还有伯顿的自传Burton

6、onBurton,通过他的自述,可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电影风格形成过程及原因。TheArtofTim Burton是对蒂姆伯顿这么多年的作品整理汇编,包含他的电影制作理念以及他的个人文献中的数百副插图,是在伯顿本人的指导下编撰的。其他的外文杂志资料大约200多篇,大多数都是选中其某一部作品进行分析宣传。1.3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章叙述,首先,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的简要概述。第二章中简略概述蒂姆伯顿的生平以及其风格的形成的因素。第三章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探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相关特征。第四章从最基本的哥特文化作为键入点,对目前的哥特电影发展状况以及趋势进行概述。第五章通过对伯顿所拍电影进

7、行全面分析,分类整理,结合具体的电影文本,对伯顿电影中的常用意象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意象对于电影表达的作用。本文采用了文献搜集法,通过大量的查阅书籍与资料,对导演本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文章的专业性学术性,为本文的立题和论证打下了坚持的基础。更加有利于本文在已有的成果之上进行新的探究与创新;除此之外,还应用了文本分析方法,对风格鲜明的波顿电影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另外,本文还从动画理论、美学理论叙事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借鉴,对蒂姆伯顿的哥特式电影意象展开的研究。第二章:导演生平概述蒂姆伯顿,被称为好莱坞“鬼才”导演,是美国电影界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1958年,蒂姆伯顿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8、的伯班克, 在这里有很多电影厂和电视台,比如华纳、迪士尼等等,是美国娱乐产业的中心之一。虽然出生在这么一个看似有趣的地方,但是蒂姆伯顿的童年的生活并不是有趣的,蒂姆伯顿小时候常常自己一个人在家,除了画画看电影之外,还有笼罩着整个屋子的孤独。后来他与自己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那时的他正值叛逆的青春期,和祖父母也没有很好的沟通。在学校中,他既不是书呆子,也不积极活跃,普通平常到不引人注意,他又内向害羞,从不主动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所以,他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一直都站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他与外界的世界并不合拍,于是伯顿便把注意力转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想像力在神秘、诡异的虚幻当中驰骋,对这个世界

9、他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和见解,相比较其他同龄的孩子,他的思想有其人怪异。在他的眼里,现实世界中的学校、老师、父母比怪物、恐怖电影要可怕很多,因此,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一个内向孤僻的孩子。不过与此同时,他也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天分,虽然他的童年缺少父母家庭的温情关爱,只有绘画和电影的陪伴,不过,所幸电影和绘画也终将伴随他的一生。1978 年,蒂姆伯顿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后来进入了迪士尼动画公司,这是他进入电影行业的转折点。在迪士尼,他创作了文森特,描写一个7岁男孩的内心世界,但是迪士尼以影片过于阴暗为由,没有获准公映。后来他接到欢喜两重天的剧本,这部不被人看好的剧本,伯顿却觉得离奇可塑,他欣

10、然接受,后来这部片子获得了成功,波顿在好莱坞也开始有了一席之地。但使蒂姆伯顿的独特风格被大众接受是 1990 年的影片 剪刀手爱德华的拍摄,这部影片凸显了蒂姆伯顿影片中独特的恐怖意象,使他饱获殊荣。总而言之,蒂姆伯顿始终用自己的画笔和摄影机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情意。他对B级片的喜爱,使他一方面表现出对暴力和恐怖影像的喜好,加深了他内心深处的黑暗气质。但而另一方面,他性格中对家庭温暖的强烈渴望和内向害羞的个性又使得他表现出对美好和光明的渴求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冷静观瞻。两者形成了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宣泄方式则是以不同面貌体现在屏幕上,或者分裂为不同的角色,或者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形成了他自身独特的

11、电影风格。第三章:后现代语境下的哥特式电影创作3.1 后现代时代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后现代时期,无论是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还是在经济发展层面,都彰显出极大程度的后现代的特色。在当时,原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迷惘所冲击,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丧失了原有的霸主地位,而美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众物质生活上是富足的,不会再为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担心,然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倍感空虚,难以找到精神依托和真正的人生价值,大麻、摇滚乐、嬉皮士、这些词语建构了当时的时代形象,形成了民众多元的价值观念,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躁动的情绪中。精神和物质的不同步,使公众意识发

12、生了很大的改观,人们开始对一切社会规范和现行制度产生逆反心理,开始对社会产生强烈的批判,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反叛,例如反对男权文化、反对主流文化等等,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打破陈规的表现方式,很多人看不惯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以一种消极的心态反对一切陈规。为了发泄这种消极情绪,许多人开始将穿着奇奇怪怪的衣服以及吸毒甚至将淫乱的性行为等放纵的行径作为人生的主流。人们渴望自由,追求自由,个人主义开始彰显并且迅速膨胀。这种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革的深刻性远远超出了经济危机。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六十年代的西方文化历经了急剧的变革,从新定义了文化形态在不同的时期具有反对传统理论倾向的流派都可归到后现代主义之中。在

13、这一时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领域都被加上了一个“后”字,比如后结构主义、后工业、后现代等。文艺创作也受到了后现代的巨大影响,加入了更多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关注边缘群体的生存境遇,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作。总而言之,后现代主义的文艺创作容纳了众多多样化的风格,总体表现为无定律、无主题、无权威。这就是后现代文化产生的大时代背景。3.2后现代与电影的碰撞对电影领域来说,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视自我,愿意在屏幕中注视自己,从而混淆了现实与虚幻的定义。首先,从话语叙述方式来讲,传统的电影叙事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影逐渐进入了市场化时代,为了迎合市场,电影创作者与电影观众之间的关系发生

14、了变化,创作者会更多地考虑电接受者的审美心理和需求,影片的票房,已成为了考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这种市场化直接导致了原本单一刻板的电影叙事局面被打破,更多地表现出反叛与颠覆,出现了各种独具个人风格的叙事方式:反情节、碎片化等。后现代主义电影不仅仅成为一种电影类型,而是一种对世界对历史的新的解读,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中,非理性因素大于理性因素,从某种意义来说,后现代主义没有真理,历史和现实都是可以编造的拼接的。电影没有固定的视角,本身的隐喻功能减弱,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电影拒绝宏大叙事,情节主题破碎,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其次,传统的视听经验发生了变化。在60年代后期的美国展开了一场“

15、青年电影的运动”,这场运动中,影片多反映社会变革及真实的生活状态,将自己内省的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与观点通过镜头画面传递出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质疑、对自我的否定、对社会各种现象的强烈控诉等等。这些情绪反映在电影中,表现为电影文本的时空跳跃与事件的不完整,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导演的想象力。在后现代电影中,人们熟知的因果被颠覆,历史的深度被弱化,从而造成意外的戏剧效果。最后,是文化内涵的消解,后现代主义电影重视在文化上的融会贯通,既具备了传统现实主义电影的某种回归的倾向,又保有现代主义对电影媒介技巧的挖掘。后现代主义对精英文化进行无情的批判,从根源上讲是对人的中心地位的消解,这一点在伯顿电影中得到充分体

16、现,他的哥特电影的主体意象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涵。消解了历史和文本,突破了传统电影中好与坏、善与恶的二元对峙。本文所研究的蒂姆伯顿的电影中就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狂欢类型的杂揉、非英雄化、戏仿、无中心意义的消解。他通过自己另类的表达方式,对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另外一套评判体系。此外,伯顿电影中的反叛与颠覆,拼接与融合都受到了后现代电影的影响。第四章:哥特文化与哥特电影4.1哥特文化“哥特”来自公元一世纪欧洲日耳曼的一个部落,在建筑、文学、音乐等众多领域对后世产生影响。哥特建筑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以尖顶大教堂最为显著,建筑中多用彩色的玻璃和纵深线条勾勒出神秘与迷离的氛围,利用多尖的拱门、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给人营造出一种升腾之感,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对大众建筑产生了广泛的审美影响,哥特建筑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