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呼唤文史联姻(通用)》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218492722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呼唤文史联姻(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呼唤文史联姻(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呼唤文史联姻(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呼唤文史联姻(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呼唤文史联姻(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呼唤文史联姻(通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教学呼唤文史联姻内容摘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从学生们所熟悉的诗歌、散文、小说、对联、戏剧、民谣、快板乃至影视文学等中文和英文这些广义的“文”中撷英取华,做到文史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关 键 词 历史教学 文史结合 方法 原则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同时,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她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文

2、与史是否有机地结合,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文史结合的必要性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学语文教材,290篇文章中涉及到历史知识的就有180多篇,占课文总数的60。其中有的课文时代背景也与历史有关,有的课文写的就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的课文内容涉及到有关历史知识。改版后的语文课本在教科书之外,还增加了语文读本,其中包含的历史内容就更多了,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简直就是一本文化史方面的读物。除了语文教材外,中学英语教材中也有许多涉及到历史知识的文章。此外,为学生们所熟悉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对联、民谣、快板乃至影视文学等这些广义的“文”中,与历史相关的内容也

3、很多,既有形象性,又为学生所熟悉,对理解历史有帮助,都可拿来,作为“文”的内容,与“史”结合,互相借鉴、互相对照,定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文史结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本身是生动形象的,历史教学中也应用生动形象、简洁准确的讲述吸引学生,即使有了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手段,教学中也要注意文史结合。试想,一堂课中充斥的只是一幅幅知识骨架图,一个知识目标点,空洞、无所依托的思想教育目标,干瘪枯燥的语言,令听者索然寡味,其能力培养从何谈起?即使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人人胜的内容也无多少听众。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将搜集到的那些引人人胜的典故、联语

4、、歌词等语文知识,恰当穿插,通过巧妙的设疑、精心的引导和精采的讲述,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地刻苦钻研,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学习秦汉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这一课时,向学生提出:“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包含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又如,讲北宋时提出“杨家将中的杨令公真有其人吗?”。“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年败绩,割地求和这一对联说明了什么?”等,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 (二)易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和审美素质的塑造,

5、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也为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要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就要把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具有很强感情色彩的文学作品,是以情动人,而非仅仅是以理服人的,因此,用文史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其它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如用林觉民的与妻书中“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来帮助学生理解革命志士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引用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或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诗句来进行。运用这些诗词等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易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能迅速

6、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或悲壮凄凉或欣喜愉悦或欣慰鼓舞的气氛之中。这比平铺直叙地罗列史实后再照本宣科讲解一下,效果要好得多。 (三)易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历史学是一门描述性的学科,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进程都可以具体、直观、形象的历史材料为基本依据,通过联想、想像等心理活动,在学生大脑中复原历史上的大干世界,再现历史的生动情景,并以此来揭示社会历史的存在状况及本质,用生动具体的语文材料使学生在听课时随着教师所勾勒的形象和轨迹去认同教师所推断的历史结论。如讲述宋代民族史时,引用宋朝文人刘迎的诗:“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来反映宋代融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间的友好交

7、往就比较生动。正如恩格斯所说,从人间喜剧里所了解到的法国社会,“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么所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集,第462463页)。 (四)易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这相关的另一事物,在它们的相互联系中,突出事物的特征,发掘事物的本质。联想不仅可以使议论更深入,而且可以使思路变得更活跃、更开阔。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语文知识,使学生易于从某一知识点(事件)感悟(领悟)到别的知识点(事件),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完成知识的正迁移,形

8、成高层次的联想思维能力。如旧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一是劳动时间长、待遇低,所受压迫深,因此反抗最激烈,斗争最坚决;二是工人阶级与农民之间的有天然的联系。我们讲述这些枯燥的结论时,让学生联想夏衍报告文学包身工中芦柴棒的悲惨遭遇,文史结合,就会生趣盎然。 总之,从历史具体的、形象的感受开始,通过学生的读、老师的讲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历史人物、历史场面在学生心目中活起来,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场景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文史结合的基本方法 1、从语文的字、词的讲解,导入历史知识的传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和一些常用字的特殊含义,不讲清这些

9、字的含义,则历史知识的传授很难进行下去。如讲唐朝的宗教祅(xin)教、摩尼教时,先要学生区别“祆”与“袄”的写法、读音和意义,然后指出祆教来源于西域,与摩尼教一样,崇尚光明,反对黑暗。同时很容易的字的特殊含义也要注意。如学生常常把印度的“土兵起兵”,念成“士兵起义”;对明清两代的“改土归流”也不易理解。这里的关键是一个“土”字。“土兵”是指本地的兵,“改土归流”的“土”是指“土司”,即少数民族本地世袭的官。如果我们用成语“土生土长”,词语“土著”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懂了。另外,对难写难认的字如:嬴、恺、闿、瞾等,难读的字如单于、兀术、鞑靼、郦食其、夹纻、芍陂等,难理解的词语如:禅让、凿空、和亲等

10、等,都必须认真讲解,不能以为这不是历史教师的职责,而随便敷衍过去。2、利用成语、典故、诗词、联语等生动、具体的语文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理论的理解。事物是互相联系的,通过这些文学现象的透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运用典故、成语、俗语的通俗性与生动性,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历史概念的理解。例如讲授封建专制主义和皇权主义时,可以引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伴君如伴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请君入瓮”等成语俗语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在讲到经济的力量时,也可引用“财大气粗”“有钱能使鬼推磨”等来引导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11、。又如讲皖南事变周总理的题词时,对“同室操戈”这个成语,可补充曹丕逼曹植写“七步诗”的故事,以增强学生对国民党积极,消极抗日的理解。二是用诗联和歌词等语文材料,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讲“焚书坑儒”时用唐人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一诗来说明其对秦王朝本身的危害性。歌词如大风歌、国民革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松花江上、游击队歌等也可补充到有关的历史内容中去。此外还可以引用诗歌来烘托历史背景。如用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反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生活。用杜甫的“三吏三别”说明安史之乱时期唐朝阶级矛盾的尖锐。讲岳飞抗金时,

12、引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讲袁世凯篡权当总统时,引名联“国犹是也,民犹是也,无分东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讲蒋介石政权横征暴敛时,引“民国万税,天下太贫”加以说明,都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是结合语文课文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语文课本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不少课文是生动的文学作品,对我们理解历史内容有帮助。如在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教材只是说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不能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学生对此不好理解。如果我们用学生较熟悉的鲁迅的作品药、阿Q正传、范爱农以及社戏等,以其中的人物形象如夏瑜、阿Q、范爱农、闰土等在革命前后及革命中的所作

13、所为,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加以印证,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再如,当讲授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时,可适当引用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讲授普法战争时,可引用最后一课等等,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文史结合中的基本原则1、求真原则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纠正文艺领域中某些不真实的或讹误的内容。广义的“文”,包括影视、戏剧、小说。近年来电影电视、小说戏剧中的历史题材非常丰富,给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是学生从社会上得到历史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其中内容大都是虚拟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七实三虚的三国演义尚且不能当正史来读,电影英雄,电视剧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就更不能当成历史来看。相反,倒要注意指出文

14、艺领域中某些不真实的故事,防止以讹传讹。因为我们是上历史课,首先必须尊重历史,不能为了现实需要歪曲历史事实,掩饰历史的本来面目,或用以今套古或颂古非今来误引学生。2、务实原则在文史结合时,要注重实用价值,要使之确能达到某项教学目的,促进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楚汉战争”中涉及的成语有“江东子弟”、“破釜沉舟”、“楚河汉界”;故事有“约法三章”、“鸿门宴”、“霸王别姬”、“四面楚歌”、“衣锦还乡”等,诗歌有刘邦的大风歌、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先考虑教材的重点,力求眉目清楚,突出重点。否则,喧宾夺主,影响通盘计划;其次,讲多了学生消化不了。因此,只能选择与课本有关的又是最重

15、要的来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持恒原则就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历史教师要勤于搜集、整理和积累有关“文”的材料,如对联、咏史诗、民谣、快板等;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洞察力,要有“透视”的本领,善于从中寻找反映当时士人心态、时代背景的资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下去,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使历史教学既深刻又生动。4、有度原则尽量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从历史这个角度来审视、分析、归纳、整理“文”的知识,做到少而精,以免喧宾夺主。补充语文知识不可太多太滥,影响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毕竟文史结合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冲淡主要重务的完成。因此,在时间、份量上要把握好,做到心中有数,详略得当。具体选哪些材料,必须根据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及学生的实际来决定。教育改革已给中学的历史教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文史兼通,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是大趋势。让我们为此而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