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预防及措施(共9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18472655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裂缝预防及措施(共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混凝土裂缝预防及措施(共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混凝土裂缝预防及措施(共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混凝土裂缝预防及措施(共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混凝土裂缝预防及措施(共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凝土裂缝预防及措施(共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裂缝预防及措施(共9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XXXXXXXXXXXXXX工程 混凝土防裂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XXXXXXX项目部年 月 日专心-专注-专业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二、施工准备 本工程混凝土强度图纸设计: XXXXXXXXXXXXX 三、施工方法 1、混凝土裂缝问题是混凝土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尤其是商品混凝土(特别是泵送混凝土)防裂问题。商品砼可自动化生产,原材料计量准确,节约人力、物力、施工工期,减少噪声。因具备这些优点,商品混凝土被广泛使用。但是商品砼楼板在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产生裂缝的情况。特别是大流动性泵送商品

2、砼楼板,控制泵送商品混凝土裂缝,应从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及设计等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的原因,总体可分为三类,因此针对此缺点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措施如下: (一)、混凝土选材和混凝土生产。如所用水泥的保水性差、泌水性大、收缩率大、水化热大,所用骨料的级配不合理、含泥量高;或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灰比过大、混凝土坍落度控制不当等等。这些均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 (二)、混凝土施工技术和质量。如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不合理、振捣不好、养护不当、拆模过早、施工荷载作用等,均易造成混凝土裂缝。 (三)、设计因素。如钢筋混凝土配筋率较高,钢筋过密,当石子尺寸偏大时混凝土常常难以灌注,

3、使其均质性差,易造成收缩不匀而开裂。本工程每个工作面面积较大,一次连续浇筑混凝土量大,结构配筋率大。经综合考虑,选用了泵送商品混凝土,其坍落度控制在16cm18cm; 在实际施工中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在柱角四周原附加钢筋上面,铺设L=15006的辐射钢筋,以减少柱角四周的裂缝。2、商品混凝土搅拌采用保水性好、干缩值小且质量稳定的42.5#普硅水泥;混凝土水灰比、水泥用量控制在配合比数值以内,掺入适量添加剂,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和可泵送性,减少混凝土干缩。采用缓凝高效减水剂,有效减少混凝土用水量,避免混凝土出现泌水离析,并将初凝时间控制在56h、终凝时间控制在78h。粗骨料采用1030mm连续级配

4、的碎石,含泥量小于1%;细集料选用细度模数为2.42.7,级配良好的中砂,其含泥量小于2%,并适当降低砂率。 3、在混凝土运输到场后对混凝土坍落度进行抽查,严防坍落度过大。 4、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柱、梁、板一次浇筑完成,不留施工缝;并确保振捣密实。 5、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做好二次抹面,在终凝前用湿草包覆盖,派专人洒水;并在混凝土梁侧面、底板也作好养护工作,保证混凝土表面处于足够的湿润状态,养护最终持续14天。 6、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强度未达到1.2MPa时,不准进行下道工序;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前,严禁在楼面上堆放超过施工荷载允许值的施工材料;严禁有冲击荷载作用。 7、拆模时间为:梁、

5、柱侧模在15d以后拆模:大梁底模30d后才拆除。考虑施工荷载大,在梁底模板拆除后,每隔2m加木支撑保护。 工程实践证明,尽管泵送商品混凝土较非泵送混凝土坍落度大、水泥用量多、骨料小,但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技术加以预防和控制,有效地控制了混凝土建筑物的裂缝。 四、预防措施 (一)、商品混凝土的性能改善 目前现浇结构已经普遍采用商品混凝土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各个商品混凝土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混凝土外掺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所以在控制商品混凝土质量方面要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混凝土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追求低价

6、格、低成本而忽视了混凝土的品质,从而导致混凝土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逐车严格检查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坚决退场,以保证混凝土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二)、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0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常见的两类: (1)、预埋线管及线管集散处; (2)、施工中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可防治楼面裂缝: 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保护,钢筋在楼面混凝土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

7、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但是,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难题。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受到施工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而在施工过程中,各工种交叉作业,上面又有大量人员走动、踩踏,这就造成了上层钢筋容易弯曲、变形。所以,这些原因要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以改进,具体措施如下: A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600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特别是对于细小的钢筋,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B尽可能合理地安排好各个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绑扎完板底钢筋后,线管预埋和模板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

8、全面完成,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同时对施工人员加强教育和管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板面钢筋的重要性,必须行走时,尽量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 C在混凝土浇筑时对裂缝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跳板,扩大接触面,尽量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混凝土浇筑时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进行护筋,确保钢筋位置正确。 D在楼梯、施工缝等频繁通行处应搭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施工人员通行。 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预埋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混凝土受到较多消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部位。尤其是当预埋管线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垂直于混凝土的收

9、缩方向时,就很容易发生裂缝。所以可以采用:A,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68,间距150mm,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mm. B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处可以采用线盒。并且当线管数量很多时,宜按预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3、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由于目前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着质量和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楼层施工速度过快,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时间,上面就已经开始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工作,这就使大开间的楼面非常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而引起受力裂缝,而且这种裂缝一旦形成就是永久裂缝。对于这类裂缝的防治措施可以采用以下

10、方法: A施工速度方面不能过快,楼层混凝土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定要保证(不宜小于24小时),确保楼面混凝土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B在楼面混凝土浇筑完2-4小时之内,尽量避免吊卸较重的大宗材料和大量人员进行钢筋绑扎施工,并且在吊运少量的材料时做到轻卸、轻放。在模板安装时,不得将材料集中堆放,应做到分散就位,以减少楼面集中荷载。C对于大开间的楼面应在模板支撑架搭设前就预先采用加密立杆以增加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在已浇筑的楼面上铺设木模以扩散压力,进一步防止裂缝发生。 4、加强模板体系的质量要求模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砼的表面质量,施工中由于模板的缘故也易导致楼面裂缝,施工中可

11、采取如下措施克服;A、选择钢管排架模板支撑体系,不得随意改变技术人员确定的施工方案,避免模板变形、支撑下沉。 B、模板接缝应严密,严禁模板漏浆。 C、施工中要严格执行拆模申请制度,只有在同条件养护试块台格的情况下才允许拆模。 5、加强混凝土浇筑质量的管理 混凝土浇筑的质量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还易造成表面裂缝,施工中可采取下列措施来克服表面裂缝: A、商品混凝土中严禁私自加水,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差。 B、混凝土浇筑速度不宜太快、导致内部振捣不足。 C、混凝土表面搓平要得当,合理掌握搓平时间和遍数,搓平不宜少于2遍。 6、加强对楼面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混凝土的早期保湿养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避

12、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混凝土初期伸缩裂缝发生。在实际施工中,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浇水养护的时间,那么必须坚持覆盖麻袋进行一周左右的保湿养护或采用养护液进行养护。 五、对裂缝的弥补处理措施 如果楼面已经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了裂缝,那么就需要做好妥善处理工作,然后再进行装修等工作。根据以往经验,住宅楼地面上部的找平层较厚,可以通过在找平层中增设钢丝网、钢板网或抗裂短钢筋进行加强,并且上部常被木地板等装饰层所遮盖,问题相对较小。但是由于板底装饰层较薄,通常无吊顶遮盖,裂缝容易暴露,影响美观并引起投诉,所以板底应该妥善处理,可以采用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加固单位采用压力灌浆等方法对裂缝作处理,这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裂捷弥补措施。 XXXXXXXXXXXXXX项目部 二O一四年三月二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