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218470733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第三课 傍水而居第一课时一、 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的是太湖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密切关系。它是学好第三课至关重要的第一节课,它右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的知识结构为: 农业以及其他行业发展 太湖流域 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水建筑与居民的生活今日太湖流域的发展2、课程标准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分析“水”对太湖流域生产、生少的影响。通过对太湖流域的形成、发展、人们生产和生少特点的分析,理解它们与“水”的密切关系。能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太湖流域的现状或家乡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设想。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太小朋友流域的人民生活、生产及

2、城镇的发展与水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以“水”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4、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探究性教学的方式,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求索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延伸和发展新问题的提出等。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有:愉快教学策略,如利用歌曲创设情境,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愉快导课;置疑策略,紧扣教学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思、质疑;迁移和扩容策略,在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的同时,要促进外在教学向学生个体内化,从而成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容。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湖流域的有关图片,反映太湖流域发展近况和太湖流域水资源的现状的资料,中国著名水乡乌镇、周庄等有关音像材料或图片。学生准备:组

3、织学生课前开展对家乡水的考察、调查或水样的采集。二、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展示图片观察思考-师生共同讲座分析-展示图片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住处交流加深了解三、 学与教的过程播放:歌曲太湖美片段。问: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太湖美吗?美在哪里?为什么说太湖的“水”美?承转: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与水息息相关的太湖流域支走一走,看一看,进一步了解那里的城市、河流、居民、生活、生产等。展示:太湖流域图。问:大家数一数太湖流域一共有多少河流、湖泊?总结:通过同学的发言,我们右以看出太湖流域具有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的特点。总之,水多。问:大家看看图中有一条比较特殊而非常有名的河流,它是哪条河流?你

4、们知道京杭大运河专心起于何处?通往何处?是谁修建的?有什么意义?展示:京杭大运河的相关材料。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太湖流域城镇云集。问:那么,太湖流域城镇的出现和发展与密集的水网有什么联系?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回答问题。展示:水乡景观图或相关图片。问:水乡建筑有何特点?这样的建筑与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归纳:由此可见,水乡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太湖流域的城镇“因水而生”,是水孕育了城镇。承转:下面进入信息交流五一节,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今日太湖”。问:太湖流域何“喜”之有?太湖流域何“愁”之有?阅读完上述材料后,你想到哪些问题?学生可根据

5、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一要引导学生形成太湖流域“因水而兴”、“因水而危”的意识;二要引导学生由太湖流域的现状想到自己家乡的水的现状;三要适时展示矿泉水或学生采集到的当地的受污染的小学校,同时请学生品尝和谈谈喝与不喝的感想,引导学生树立爱水、节水、护水的意识并付诸行动。同时可以将“家乡水”这个问题作为课后社会调查作业,进一少展开调查和探究。承转:在了解了太湖流域的有关情况后,我们一起来关注我们自己的家乡。问: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河流、湖泊?家乡水为家乡人民带来什么好处?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为此做些什么?叙述:最后,我想请每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今天上课所学的内容或说出你最大的感受。总结:大说得都非常好。教师也想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那就是,让“生命之水”常流,让“水之故乡”常青。四、问题研讨本课的教学应紧紧扣住“孕育”二字,围绕“水”这一主题,突出水乡城镇的形成、特色、发展与水之间的密切联系,把现象的描述、分析与其背后的自然原因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现出区域的生产和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储存关系,进而反思区域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