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9.50KB
约6页
文档ID:218366793
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_第1页
1/6

科学实践观何以可能——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是学术界的基本理论问题,在当前思想政治教 育学科面临严峻的现实与理论范式局限性的情况下,目前存在的“社会学哲学” 范式与“人学范式”无法回应当前的困境,因此,需要提出科学实践观范式扬弃 和超越前两种理论范式的学术诉求和精神旨趣科学实践观范式以其独特的学术 品格和精神特征彰显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和基本矛盾[关键词]实践观;个人与社会;理论范式;转换“范式” 一词是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岀的核心范 畴,之后折射至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诸多领域,在20世纪初作为新的审视视角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为学科建设彰显着别样的路向和 行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既关乎学科理论建设亟待突破的关键性问题,又 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中所面临的实践困境与现实挑战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原因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探讨与追问,在实质上是学科“本体论”的自我 追问,它要求学者必须审视我们是以何种方式来应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局 限性与弱势一一包括用何种思路开辟?用何种逻辑切入?用何种视野开拓?用 何种方法论研究?用何种思潮引领?用何种理论诉求以解决当前瓶颈等等学科 内的自我反思与探索。

这种审视与探索既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冇理论研究的严 谨性与科学性,也关系到以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来应对当前的困境和挑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因何而转换呢?其转换的根木原因何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中国古代就 存在着源远流长的道德规范、伦理价值和政治制度;说它年轻,是因为思想政治 教育自1984年成为一门学科以来才经历了 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30多年的 发展过程中,在党中央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政策文件的扶持和各界同仁的关 怀与帮助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历了 “思想政治教育一一马克思主义理 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建立、逐步深化和繁荣发展的3 个过程在角色上,思想政治教育己从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生命线”角色 发展到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重要“引 路人”,从充当阶级进行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发展到当 今大学牛坚定理想信念、培育价值观、弘扬中国梦的“思想武器”:在学科的研 究队伍上,学术主体既包括业务精湛、政治坚定的专职人员也包括懂得思想政治 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兼职人员,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学术科研 团队;在学科发展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从选题视野、理论探讨、学科方法、 实践模式、学术成果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随着新时期多元文化的和 互交织和社会的转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和“低效”现象, 主要表现如下:1. 基础理论研究的“无根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是学科的理论 基础,是学科研究的灵魂只有找到了学科的“根”,才能明确现实中各种教育 实践活动、教育者、受教育者等实体性存在的意义来源,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的基本理论,包括学科基本问题、学科研究边界、学科基本范畴、学科基本 规律等理论探讨有实体和逻辑上的依托和“承诺”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欠 缺木体论上的追问,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是其所是”的应然问题缺乏 有力的历史渊源考察和挖掘,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等根本性问题达不成 共识无根性”导致的后果是宏大叙述和官方话语占据了主导地位,缺乏“学 科感”,从而造成“边界意识”的模糊,致使人们越来越质疑思想政治教育为什 么存在以及何以存在2. 研究范围的“万花筒”现象木体论的“无根化”现象和“边界意识”模 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围无限广阔,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犹如无所不能的“高尚体”,貌似什么样的实践问题,大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小到个人 的日常生活百态,似乎什么样的内容都可以纳入这个“万花筒”之中,思想政治 教育虽然看起来无所不能,但其实却成为了 “一无是处”没有“篱笆”的学科。

3. 研究方法的“殖民化”现象所谓殖民化,是指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 以西方的价值、传统、标准和话语体系“移植”或“嫁接”于本学科例如,为 了实现所谓方法“创新”,学者们简单地套用“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生态 学” “生活化教育”“他者”哲学等理论构想,片面追求语言的四化和抽象思辨 的方法4•实践话语的“微弱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政治话语过多地代替了理论的 话语,尤其越来越倾向于以党和国家政策等红头文件作为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 实践话语的“微弱化”造成了学科发展的“特色”,教育领域呈现出教条 化、封闭化语义的问题,致使人们开始怀疑若没有执政党的主导意识形态和政制 的规导,这门学科是否述会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精神性和价值性又将体现 在哪?5.学科精神的“贫瘠化”现象这是最美好的吋光,这是最糟糕的吋光;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 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拥有 一切,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正通往天堂,我们正奔向地狱狄更斯《双城 记》里这段话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面对当今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并存而产生 的无法逃避的文明困惑。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理论创新的时代,但却又是排斥理论 而嘲笑理论的时代当今正处于经济繁荣与道德滑坡并存、科技更新换代与人文 精神停滞不前共生、多元文化交织涌现与信仰缺失互存的特殊历史时期,学科精 神的“贫瘠”成为转型时期的代价,当代人享受着思想政治教育这一 “优良传 统”的魅力和思想遗产,却又时常对它的木真精神争论不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发展至今已是“而立”之年,当前出现了多种“病理”进一步冲击着波澜壮阔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给予回应当现实状况致使人们对某一学科的存在产生质疑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理 论界应承担起解释学科“为什么会如此”的担子那么,让我们回到理论上审视 当前的理论范式能否予以回应当前的困境并挑起这一重任目前,在学术界广泛 认可的有两种范式,一为“社会学哲学”范式,二为“人学范式”社会学哲 学”范式研究以社会学的视角为基本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学科作为社 会现象发展的必然,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向与社会变迁具有一致性,社会 环境中隐含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要素,而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贯穿于社会各领域 之中,由此坚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承担“维护社会稳定、 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软实力作用。

社会学哲学”范式在其理论 和实践上有其合理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方 面,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性质来说归屈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它既是政治的上层 建筑乂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既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巩固和维持作用,乂对社会 的进步提供思想保障和凝聚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学哲学”范式在宏观方面探 讨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 区域社会及学校内部Z间的联系及系统性;从微观方面以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对思 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研究对象、目标任务、基本方法、地位价值、发展创新进 行剖析,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纬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发挥了 重要的力量但是,该范式过多地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工具论价值,忽视了思 想政治教育中个体的作用以及个体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成分,致使出现了 “只见 社会不见人”的人学空场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主体性哲学发展的影响下和“以人为本”理念的背 景下,“人学范式”的理论研究突破了 “社会哲学”范式这层帷幕逐渐被人们所 接受,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持此研究取向的人们认为,思想 政治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为指导,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以人 的存在和发展为依据,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归宿,以呼吁人的价值 诉求为主旨,探究深藏于思想政治教育背后的人性化本然,因而该理论范式理应 实现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范式的转变即由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外 在价值向关注人文关怀和长远效益形态转换” [1],但是,“人学范式”的研究 取向也有其理论的弱势和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遮蔽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的本质,模糊学科的特性。

人学范式”研究以关注人、发展人为目的 的生存关怀,而当目的性和工具性两者出现矛盾争执时,“人学范式”则以其特 有的个人需求“压倒”意识形态性,使得意识形态性不得不让位于目的性来实现 建设人、发展人的目标,从而抹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木质规定,致使思想政治教 育学科归属不清,边界不明,丧失学科特性另一方面,“人学范式”研究以“现 实的个人”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致力于人Z为人的崇高追求 和价值塑造,从某种程度上,过分地抬高了人的角色和地位,忽略了与人密切相 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活动,违背了 “现实的人”的本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 的“人”成为抽象的非历史存在的人二、科学实践观范式何以引导一一科学实践观的可能性“社会哲学”范式只是片面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人培养成为社会所要 求的样子,把个体置于集体之下,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而“人学范式” 过于重视个人需求,以人的一切满足为条件,所培养出来的人不可能符合社会所需,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政治性被遮蔽,长此下去,思想政治 教育的合法性便会遭到质疑可以说,不管是“社会哲学”范式还是“人学范 式”,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破解当前的现实困境和挑战,实践的瓶颈和理论的局 限迫切要求学术界寻求新的范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必须要把握变化 了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实践活动以及变化了的坏境之中的个人作为马克思 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一实践观点认为,并不存在一个自然预先的实体化的社 会,社会在其本质意义上是人的实践的产物,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人的存在 形式或方式正如高清海先牛指击的那样,“所谓社会 是个体结合而成的一种关系体系,是实现个体生命活动的社会形式,也就是人这种特有的生命实体 的特有存在方式 [2]因此,科学实践观理论范式作为新的研究取向扬弃和超 越了当前两种理论范式的缺陷,以一种新的学术姿态引导着思想政治教冇范式的 转化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存在为基础,是社会关系的反映马克思指岀,“个人就是社会的存在物”,个人的生产活动一定程度上是它 们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 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一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 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3] 147在人们的牛产过程中,单独的个体无法使牛产顺利完成,彼此之间的交 往是生产的必要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丰富了社会联系的内容,扩人了社 会关系的网络。

独立的个体,在其孤立的状态下,不足以成为完整的人,也无法 完成真正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共同体中,个体才能借助一切他 人和前人(包括空间上同代人的结合和时间上不同代人的绵延)所创造的社会共 同财富变成自己可以享用的财富,运用人类的某种共同能力来装备自己,以实现 最大的价值所以,不仅没有脱离了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个人,而且个人实践活动 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说,不论个人如何想方设 法脱逃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社会作为一种既定的力 量,限定、规范着人的个性和人的现实活动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集合体,是大多数“民心”意志作用的结果社会绝不是与单个人相对立而“高高在上”的一个客体,社会、社会规则离 开了个人的存在什么都不是,个人是社会的主体力量和终极单元作为上层建筑 层而的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