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倾向性发展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7986531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倾向性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倾向性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倾向性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倾向性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倾向性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倾向性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倾向性发展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倾向性发展研究 孙幸阳摘 要:广州综合性公园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其功能的变迁体现了一个城市發展的时代需求。历经百年,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倾向依次体现为以公共、绿化、生产、商业和生态文化主导的五个阶段。随着当下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广州综合性公园出现了功能定位同质化、功能分区老龄化和功能设施老旧化现象。文章通过对广州综合性公园功能倾向性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对当下公园所面临的功能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优化提升的策略,明确公园在新时代发展的方向。关键词:综合性公园;功能倾向;城市发展;公园建设一、公园与综合性公园公园,指的是供公众游览休息的园

2、林。早在1930年,我国近代著名的造园学家陈植先生在都市与公园论中论述了公园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近代公园的功能区别于古代的园林,已远远超出单纯的游乐和休闲范围,同时也具有教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功能1。相较于传统封闭的内向型私家园林,公园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发挥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渐趋多元化,使得不同时期内公园所承载的功能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公园逐步被划分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等。而关于综合公园的学术概念,直至2002年才出现在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实施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

3、2002,将其定义为在市、区范围内服务于城市居民,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一般分为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3。根据2017年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公园绿地则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游园四个类型,其中对于综合公园的界定为规模宜大于10hm2,内容丰富,适合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具有完善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务设施4。由此可见,综合公园具有规模较大、功能丰富、设施完善等主要特征,同时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在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空间的营造中起着重要作用。二、国内综合性公园的发展概况著名的现代园林学家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他认

4、为园林的雏形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果木蔬菜的种植圃,发展至今经历了以私家园林为主体的封建农耕社会时期、出现公共园林的现代工业社会时期,以及确立城市生态系统的后工业社会时期5。最早的城市公园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特点是对公众开放,具有满足观赏、游览、休闲、活动等多重需求的功能,公园的功能及配套设施相对齐全,为国内综合公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综合性公园的建设主要受苏联文化及西方田园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更加强调现代生活功能的综合性以及群众性6。城市园林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公园在内容与功能方面日益丰富。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地域文化、时尚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相互交

5、融,广大市民越来越注重多样化、品质化的城市文化生活,使得综合性公园所承载的功能倾向日趋多元化和特色化。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广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且气候宜人,植物品种丰富。广州综合性公园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布局手法的基础上,突出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以及本土的文化特色,具有开放灵活、兼收并蓄、世俗务实、主题鲜明的特征。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为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和口述历史访谈法。通过阅读与综合性公园建设相关的史料文献和专著,结合对广州经典的综合性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对曾参与广州公园建设的设计师、管理者、工匠进行口述历史访谈,从而梳理广州综合性公园功能倾向性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公园在

6、建设过程中的显著问题,并提出相关提升策略。四、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变迁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建设肇始于1918年孙中山倡议创建市立第一公园(现为人民公园),自此,广州市开启了综合性公园的建设进程。受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建设发展及功能倾向也大不相同。根据综合性公园功能倾向的总体特点,公园建设可被分为五个发展阶段(表1)。(一)倾向公共功能的萌芽阶段(1919-1949年)相较于此前分布于广州沙面等地的租界园林,由孙中山开辟的市立第一公园摆脱了私有制的局限性,向广大普通群众开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园林。1935年广州年鉴资料显示,广州当时结合城市规划的需求,相继开辟

7、了9处综合性公园供广大市民使用7。该时期综合性公园的建设与发展的特点是初次从城市区域的角度考虑了城市发展与公园建设的关系,有规划地从城市中心至各区合理布局公园绿地8。在功能定位方面,受西方公共造园思想的影响,主要强调公园作为城市活动公共场所的角色,规划出观赏游览、花果种植、儿童游乐、休息等功能区域。(二)倾向绿化功能的初步阶段(1949-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建设规划以整理旧园、重新开放为主。1950年,市政府组织广大群众对越秀山上的名胜古迹进行开发与维护,同时全面整顿公园绿化。到了1958年前后,综合性公园的建设充分贯彻城市绿地规划,利用公

8、园建设开挖人工湖,以治理广州的水患。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朱光带领市民一起劳作,建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的人工湖公园。该时期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建设是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指导,以改善城市绿化环境为目标的群众性、公共性运动,其形成的基本功能和空间格局解决了城市发展和市民活动的多方面需求。(三)倾向生产功能的曲折阶段(1960-1978年)1960年以后,市政府提出将“园林结合生产”作为公园绿化建设的方针。在这个时期,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建设主要强调园林的生产功能,园中绿地用于种植大面积的经济林,园林的艺术观赏、游憩娱乐功能得不到正常的体现,极大降低了公园的游览性和娱乐性。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各种不当口号的冲击

9、下,广州的园林艺术乃至整个园林行业一落千丈,综合性公园的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公园的游览、休息以及娱乐等功能进一步受到抑制。(四)倾向商业功能的繁荣阶段(1978-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园林事业得到重新认识和评价,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建设更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结合“以园养园”的指导方针,各大综合性公园先后建成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园中园”,同时加强了商业化和人工化管理的力度,使得园中的商业建筑、游乐设施、展览活动大量增加,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公园的内容及功能。公园的收入来源也渐趋丰富,主要有公园门票、园中园游览门票、节庆活动门票以及各类游乐休闲项目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园思潮也发生重大改

10、革,新一代中青年园林设计师脱颖而出,推动了广州综合性公园建设的迅猛发展9。最具代表性的是1997年完成现代化更新的天河公园,在保留原有东郊风情的基础上,其现代化大门、中轴广场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紧跟时代、锐意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创作思路和新颖的设计手法,给这些综合性公园增添了活力,在强调特色功能的同时,丰富了公园的空间类型,进一步提升了公园的游乐休憩、文化节庆以及科普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品质。尽管该时期的公园建设过于偏重商业游园化,但从功能倾向性、内容的完善性、人文活动的丰富性以及设计理念的创新性,皆反映出广州综合性公园建设的显著成就。(五)倾向生态和文化功能的稳定阶段(21世纪以后)进入21世纪,园

11、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审美的构思。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建设围绕生态功能实行环境整治,其中包括对公园原有餐饮业进行整顿,结合“拆围透绿”工程,实施免费对外开放措施,实行“厕所革命”等环境品质化提升策略等。强化公园的生态效益,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公园的绿化建设与城市景观相融合,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塑造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在中央确立“建立文化自信”的政策背景下,广州综合性公园迎来了“文化建园”的热潮。为凸显公园的文化功能,广州综合性公园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展览,吸引了一大批高校师生、艺术工作者研

12、发公园题材的文创产品,加强了与属地政府部门联合组织文化交流。以广州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越秀公园为例,近几年来公园实行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文化外交策略,通过与北京颐和园、上海豫园缔结“姊妹景区”,承办中国历史名园交流会,建成全国首个城市公园展览馆等,加强了公园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向外界展示了广州公园璀璨的文化10。五、当代广州综合性公园发展的问题和策略广州综合性公园历经百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其功能特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中发生了重大的倾向性发展,公园的特色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发展和改变。时至今日,在满足生态和文化为主导功能的前提下,广州综合性公园在发展过程当中仍面临着一些普遍性问

13、题,需要引起风景园林行业的重视,并从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对策。(一)功能定位同质化现象21世纪以来,廣州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让风景园林建设的需求增大,公园的数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十几个,如今跃升至两百多个。风景园林设计师不得不提升设计效率来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然而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由于忽视对综合性公园的在地性文化、多元性文化及多层次需求的充分考虑,使得公园的规划设计逐步出现功能模式化和同质化问题11。如部分综合性公园缺乏明确的主题功能定位,或是新规划与原规划的功能定位不协调;部分综合性公园在“花境营造”的热潮下竞相种植花色艳丽的植物,使众多公园观赏游览的景观效果雷同

14、;等等。在提高城市“绿视率”和“花视率”的倡导下,广州综合性公园在发挥良好的生态和文化效益的同时,其总体功能与景观需进行差异性定位。如1958年建成的广州四大人工湖公园,在观赏功能上就体现了“淡妆”(流花湖公园)、“浓妆”(东山湖公园)、“红荔”(荔湾湖公园)、“秀茂”(麓湖公园)的差异性定位。由此可见,当代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景观应避免千篇一律,要做到“百花齐放”。(二)功能分区老龄化现象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中心往新区转移,使得广州旧城区的社会老龄化现象逐渐加剧。而综合性公园的老龄化现象,除了表现为中青年人群活动的区域被老年人群所占用之外,还指代公园原有的功能划分已经不适应时代转变的要求

15、,难以满足当代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如部分公园的原有功能布局难以满足逐年增长的游客数量,在节庆时期尤为突出;部分公园缺乏承载多元文化、时尚娱乐、特色活动的功能分区,园内的广场活动区和锻炼区的规划缺乏对各年龄层需求的考虑;等等。在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建设更应该遵循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公园的性质和现存条件,优化公园的功能布局,合理区分各区域功能及规模,满足各年龄层次的人群需求,为市民游客提供实用化、人性化和多元化的功能。(三)功能设施老旧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广州较多的综合性公园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园内的基础设施陈旧,服务设施、功能设施配套不全

16、,难以满足新时代公园建设的标准及广大市民游客的需求。公园的功能设施老旧化不仅体现在各类设施存在数量不足和损坏现象,或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等,还体现在生态性设计与文化性表达的欠缺,其中生态性设计包括园林建筑的通风采光、乡土植物的种植应用、材料铺装的环保利用等。基于广州城市“精细化、品质化”建设要求,应对公园内功能设施老旧化问题,需对老旧综合性公园进行改造提升建设,强化功能设施的实用性、功能性、生态性和文化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公园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六、结语通过对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倾向性发展进行梳理,以及对当下综合性公园发展问题的剖析,可以总结出广州综合性公园的功能转变体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时代需求,与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而当下广州综合性公园功能倾向性发展的方向,是以发挥生态和文化效益为主导,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