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乡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见广东乡村改革成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7971523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乡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见广东乡村改革成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探乡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见广东乡村改革成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探乡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见广东乡村改革成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探乡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见广东乡村改革成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探乡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见广东乡村改革成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乡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见广东乡村改革成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乡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见广东乡村改革成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探乡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见广东乡村改革成效 黎韵 马纯宜 骆美映文章展示了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的一条古村落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了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状况、生产方式、风俗文化、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等,探析了乡村地理结构与文化布局的改变给人们生活与思想的变化。以小见大,展现了广东乡村改革的成效。该项研究报告拟纳入顺德农村四十年的专项报告,待顺德区档案馆收录。调查目的:为深入系统分析顺德近四十年农村的深刻变化,本次调查以逢沙村为例,通过对其乡村地理、风俗变化、产业结构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的变化进行深入调研,从一条古村落的四十年发展历程看顺德四十年乡村地理结构与文化布局的改变,从而

2、展现广东乡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调查方法:1)实地考察当地环境2)走访逢沙村,以访谈的形式向当地人了解详情3)去顺德区档案局查看相关资料4)在网上百度相关资料调查报告:逢沙村地势低洼,原本是一个小渔村,其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中东部,临近区政府,东北面与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仅一河之隔。华侨城项目落实在逢沙村后,逢沙村新区崛地而起,村里经济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直线提升,其被称作顺德未来核心的逢沙村片区。1 地理环境1.1 自然地理环境分析逢沙村位于珠三角腹地,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一个行政村,属于新城区规划范围,靠近区政府,东北面与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仅仅一河之隔,邻近碧桂路,总面积

3、有7.8平方公里。逢沙村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特别是7-9月份台风活动频繁,加上逢沙村地势较低洼,河网密布,出水通道系统不完善,所以每逢大雨暴雨路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浸。特别是在基地建设那一附近的路面,涝灾情况严重,防洪防涝的措施必不可少。为连接顺德新港至城区,需要新修一条6车道的公路,并建桥跨越桂畔海水道。经区(市)五套班子讨论决定,按“桥闸合一”的规划建设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闸上公路桥宽31米,全长234米,两端引道总长542米,是顺德区水利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投资最多的水利工程。该工程的建成,大大提高了第一联围的防洪排涝能力,不仅便利了交通,

4、而且改善和美化了环境,成为新城区的一个观光景点,是一座集水闸、桥梁、电排站于一体的水利、交通枢纽工程,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现已发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逢沙村独特的天然地理优势三面环江,紧靠顺峰山公园、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伴有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广珠城轨顺德学院站、碧桂路等交通干线经过,逢沙村片区成为了业内公认的新“地仓”之一。逢沙村新区又称“顺德新城南城水轴片区”,在顺德区东南部,地处大良街道,是顺德今后发展的核心地区,大致范围是南国路以南、碧桂路以东、容桂水道以北、李家沙水道以西地区,含逢沙村東南片区和范沙新区片区。根据规划,逢沙村片区将会向现代服务中心发展,打造成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宜

5、居生态新区。1.2 人文地理环境分析顺德境内绝大部分的陆地,在远古时期基本上被海水覆盖。距今约2500年到5000年,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杏坛、勒流、龙江逐渐成为陆地。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今粤北和粤中一带的“南越”人来到了顺德,他们是顺德的第一批居民。据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000多年前,越族先民已在顺德境内居住活动。宋代时期,基塘农业兴起,人们大规模围筑堤,叠土成基。明代时期,桑蚕业崛起,而到了清代,随着机器缫丝工业勃兴,全县掀起“彝田筑塘,废稻树桑”高潮。改革开放前,原本是小渔村的逢沙村河流众多,水产丰富,捕捞鱼虾成为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日落时,晚归的渔舟停在岸边,渔民们欣喜的点着

6、自己的劳动成果,此外有些住在渔船上的人还会在船上做饭。他们在船上看着夕阳,唱着歌谣,唱出了愉悦的心情和对生活美好的期盼,形成了著名的一个景点桂畔渔歌。改革开放后,楼房林立,车水马龙,更多的住宅消费群体由福利消费向个人消费转变,住宅需求由生存性向舒适性、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食在广州,厨在凤城(大良)”,在珠三角一带,顺德美食名气最大,名菜小吃远近闻名,如大良的双皮奶、南乳花生、南乳崩沙、凤城的金榜牛乳、龙江煎堆、乐从伦教糕等,在逢沙村,醉鹅、鱼饼、蒸鱼、蒸河虾等同样闻名各地。2 产业发展现状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密切,逢沙村经济的增长不可避免的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决

7、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逢沙村以及整个顺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初步探索阶段,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GDP总量增加了。其中第一产业增幅最少,第三产业增幅最大。在70年代末,第二产业比重增大,产业结构从“一、二、三”演变成为“二、一、三”,在90年代初,顺德基本完成初级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初步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对国企率先改制,对所有者结构进行调整和创新,全面推进制度改革,以家电为主导的产业链拉动顺德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第一产业持续下降。94年到20世纪初是经济成长阶段,经济进入良好的阶段,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有下滑,

8、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存在完整的不合理,与社会整体发展趋势不符合。在2010年左右,社会处于调整转型阶段。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挫折和影响,此时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是顺德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顺应时代的要求,逢沙村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近五年顺德土地供应计划显示,商服用地稳中有增。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顺德工业用地供应量逐年减少,但在制造业为主的顺德,工业用地始终占据了政府供地的大头,抛开2011年顺德处于交通建设高峰导致交通运输用地供应大幅增加外,其余几个年份供工业用

9、地供应量占用地总量比重均为最大,其中2012年占比38.9%,2013年占比32.6%,2014年占比33.8%,这也说明制造业在顺德经济中处于支柱地位。但在顺德200多个村级工业园中,产业用地比较分散,土地利用率低。轨道沿线是2017年的布局重点。轨道沿线与其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将推动顺德的经济更进一步发展。此外,从内需和外需来看,今年增加了商住用地供应,维持房地产良性空间。根据图2数据显示,顺德为土地成交大区之一。从土地供应节奏来看,顺德区将成为下一个住宅供应量的热点区域。结合2017年及2014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顺德顺应时代的潮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虽然第三产业投资的

10、比重逐年增加,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城市综合环境等领域,仍未能满足市民日益发展的需求。“2017年,是全面落實建设屹立珠三角、面向全世界的创新顺德目标的开局之年”。3 生产方式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典型的岭南水乡到富甲全国的经济强区,顺德的改革始终站在中国的前沿。顺德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充分发挥了粤商的精明才干。当“可怕”成为赞誉顺德实业家的代名词时,他们自身没有沾沾自喜。当发觉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顺德企业依然屹立不动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可怕的顺德人又回来了!”现如今,顺德各行业发展迅速,形成“一镇一品,一镇一业”的大格局,势如破竹地获得了中国“家电之都”、“涂料之乡”、“品牌名镇”(容

11、桂)、“家具商贸之都”(乐从)、“机械装备工贸名镇”(陈村)”等30多个国家级称号。以逢沙村为例,改革开放后,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农业以水稻、甘蔗为主,辅以水果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力推行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集体耕作制度的体制,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包产到户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1979年春,大良公社逢沙村大队兆一生产队率先推行包产到户。每当敲钟,村民就会赶紧去耕作,由于多劳多得的影响,村民都想用自己的双手致富

12、,因此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大大地提高。1986年10月,逢沙村开始撤销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改设经济联合社和经济合作社。由于逢沙村水县境地势较低,上世纪70年代,农业生产一般依靠自然排灌,利用高潮灌溉、低潮排水便可大部分解决农田排灌需求。其中是用荷塘水库,在旱季用渠道灌溉农田,称渠道灌溉法。80年代,依旧操持有水渠灌溉,但增加了喷晒方法,称喷灌。在原有的水渠灌溉的基础上,把水喷晒上树木叶面和树身,增加水分的吸收,这种方法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也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随着科技的进步,灌溉技术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微灌溉技术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等。这些灌溉技术一般节水性能好、水的利用率较传统灌溉模式高

13、。70年代初,塘鱼养殖业有了稳定的发展,但由于几乎所有的鱼塘都以雨水作为水源,市区的扩大又使鱼塘面积减少,而且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同时,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大里的污秽物以及未经处理的污水,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塘鱼养殖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前,逢沙村以桑基鱼塘为主要产业,特别是清代,由于随着机器缫丝工业勃兴,全县掀起“彝田筑塘,废稻树桑”高潮。前些年来,经济以养殖业为主,全村共有耕地及鱼塘4905.67亩,其中村民委员会占280亩左右,其他为21个村民小组所有。土地以投包给外地人种菜和本村人养鱼为主,大部分村民在周边经商、打工。2007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约33万元,21个股份小组集体可支配总收入588.5万

14、元,人均股份分红1217元。除了以上提及的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外,逢沙村中大多的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还有一些少部分的人会在逢沙村中开立商店、餐馆、水果摊什么的,以销售货物来取得收入。4 风俗文化顺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风俗也斑斓多彩。另外,这里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风俗,其中有的或许是陋习,不过也颇有一番乐趣。4.1 年二十八顺德人有一句俗话:“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这一天,顺德人都会对家里进行大扫除,会把家里面打扫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地迎接农历新年,这次大清洁跟平常的清洁非常不一样,平常的清洁更多的是表面工夫,年二十八的这次清洁就要把家里的边边角角全部弄得一尘不染;同时

15、男女老少都会在这一天前理头发,特别是女性在这一天会把头发洗一遍,因为顺德传统要求女性在新一年的农历正月是不可以洗头的,不过发展到现在这个习俗已经慢慢地有所改变,不过大年初一广大女性一般情况下还是不能洗头的。在顺德人看来,以上这些都是寓意在春节到来前把肮脏的、凌乱的东西全部清除掉,不能把这些不好的带到新的一年,新的一年里人要有新的面貌。4.2 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之所以叫做踏青节,是因为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

16、调剂方式。一开始,由于顺德是个水乡,所以很多祖先的坟墓就在河边,清明时节雨纷纷,下雨天河边的路就是泥和草的烂路,踏这泥地,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走,踩到泥鞋子就陷进去,踩到草一不小心就滑倒,几十人就这么走着走着进行拜祭。有的会在山上,每年清明驱车前往,大红烧猪,万头鞭炮,两大框的祭祀用品,食物,饮料,经过十多公里车程,到达山下,齐聚小息,然后一起上山祭奠。由于之前都是烧一些祭祀用品,每年的清明节都免不了森林火灾,还有,传统的扫墓与祭祀形式,不仅会给城市交通、环保、安全带来大量的问题,一些屡禁不止的烧冥币、用公车扫墓等现象还会造成社会风气的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民政部发文明确提倡一种绿色扫墓方式网上扫墓,网上扫墓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亲人悼念,亲人祭拜,这符合了现代人追求环保健康的生活理念,受到不少年轻人的热爱,但还存在多数守旧老人的反对,觉得这样没有诚意。随着科技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