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7740311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梁萍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处于不断发展和改革状态,加速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对社会工作这一较为复杂且综合性强的工种来说,需要从各个方面增强实务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如何进行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全面探索展开系统的研究,从而制定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形成自主学习模式,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稳定发展。关键词: 社会工作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社会工作是一项包含多项事业类型的应用性工作,核心价值观在于为社会大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2、一般来说,社会工作者会以街道办事处、社区办事处为基础点,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开展各项功能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他们带来一定的社会福利。由此可见,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社会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实践能力。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群众的生活需求量有所增加,不断出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加剧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的资源市场。对于社会工作体系来说,没有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会导致社会服务工作机制难以正常运作,降低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滞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由此可见,就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研究和探索是具有时代意义的。1.社会工

3、作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目的和核心价值观在于为现代化社会发展培育出一批具有深厚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实践服务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各教育院校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同时,要对该专业的应用技能及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参照或围绕整体目标展开实际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实现最终教学目标。对于社会专业人才来说,不仅需要他们通过专业介入解决并改善社会大众的生活问题,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带动整个社会朝着和谐化方向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专业要时刻秉持助人为乐的理念,以为社会大众带来优质服务为终身奋斗目标进行实际工作。这一培养或实践目标,需要高校、社会

4、工作人才、社会大众共同努力,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前行目标,积极探索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共创和谐稳定社会。2.有关社会工作专业应用人才实践教学的思考为进一步优化和创新社会工作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从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核心价值观两方面出发进行实际建设。因此,为了全面实践和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际教学任务中构建“核心价值观+模块”的课程体系。只有在双重建设下,才能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技能,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摆正态度,为社会群体提供帮助。作为一项核心价值观专业,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核心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核心价值观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在社会实践中

5、更好地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化、公正化、文明化发展。3.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应用性工作,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改变,因此,在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做出优化和创新。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3+1”模式为例,希望通过对该模式的优化和补充,更好地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所谓的数字3指的是,将大学总教学时间缩减为三年,让学生在前三年集中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积累形成自我知识体系和专业价

6、值体系。在大四将所有需要实践的课程、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进行综合处理,设计为长达一年的专业知识实践课程,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长周期的工作实践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巩固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总的来说,便是在一年的实践过程中,将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经验及论文总结一次完成。当学生实习期间,学校要与社区或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对学生在外实习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并起到监督作用。对于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可以在实际实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开展对应的社会服务的能力。在整个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对实习每项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以实习日记、实习总结等文本形式提交给学校,作

7、为老师评定综合实践这一课程成绩的标准之一。在运行该模式的时候,还需要学校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搭建起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实践平台。该平台的建立,意味着学生可以在实践期间在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上进行专业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效确立“3+1”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該模式的应用基础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化社会服务需求。4.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对于该模式的建立和应用,应当将实际教学目标细分成以下三个部分。4.1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导向式为基础教学模式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是依靠问题产生的结论。对于问题进行设计和研究,能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起到一定的思想启发作用,让学生通过

8、思考解决问题,提高专业水平。对于该环节设计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所有设计的问题必须以社会服务工作为基点,包含社会工作的所有专业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服务工作所有流程和要点。第二,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真实性和复杂性。为有效避免学生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对社会服务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设计问题时,要扩增涉及的领域并加大难度,需要学生结合多学科专业知识解答。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备可操作性,不能停留在浅显的理

9、论层面,同样难以让学生得到锻炼。4.2构建合作、交流平台对于实际的社会服务案例,提出问题后,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小组的方式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按照一个小组4人7人的方式划分,并推选一个小组。首先,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对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由小组成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总结,从而制订出最优方案。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学习、交流能力,将每个人的优势充分展示出来。例如:社区要举办一场庆端午的活动,从活动主题的确立到活动流程、活动策划、活动物资准备、资金筹备等都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完成,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优的成绩。4.3构建多元协同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鼓励应用“对分课堂”理念,采取问题

10、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坚持课堂与社会调查、实践相结合,安排不少于32个学时的社会调查合实践,使学生实际应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导师制和任务导向对教学的影响,同时,注重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利用田野调查开展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深入某一社区,以观察、访谈、勘测、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经过田野考察,形成民族志报告,总结实证经验,并从中提炼升华,形成认识,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综上所述,无论是基于问题导向的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是“3+1”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点及最终目标在于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现代化创新思想的应用型人

11、才。对于社会工作这一实务性较强的专业,需要从多个层次加强人才实务性、实践性、应用性建设,才能顺应时代变化,为社会大众提供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保障,促进和谐社会稳定发展。参考文献:1李树文.转型期应用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以大连科技学院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06):35-37.2高万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社会工作专业教改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2):72-74.3梁淑平.高校社工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海南高校社工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8):45-47.4刘洋.应用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2、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8(18):191-192.5王莹,刘华.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02):9-11.6李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天津电大学报,2017,21(02):39-43.7杨扬.民办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14):242-243.8方舒,刘世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建议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9(02):40-47.9陈英,赵洪艳,杨维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社会工作专业毕業论文指导的若干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4):196-197.10陈英,刘淑娟,关盛梅.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2):152-154.课题来源: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课题名称:多元协同,培德植基: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9JGB255。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