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园头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17740203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园头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福建省莆田市园头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园头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园头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莆田市园头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18分)江南无雪刘长春 (1)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2)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3)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叮叮咚咚。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

2、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4)清晨推门,眼前一亮:

3、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5)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

4、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6)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7)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

5、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20第(3)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3分)21文章第(4)段是怎样描写雪景的,并简要概括雪景的特点。(5分)22第(5)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4分)23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6分)参考答案:20、听落雪的碎玉之声;多次爬出被窝看雪:梦中的雪景。(每条1分,共3分)21、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由近及远描写雪中的景物,突出雪

6、景的清净、辽阔和宁静。(艺术手法3分,雪景特点2分,共5分)22、内容上,表达了对雪的盼望之强和失望之深。结构上,1照应题目“江南无雪”;2承上启下,从上文的雪景描写、雪天盼望引起下文对“江南无雪”的思考和忧虑。(内容、结构作用各2分,共4分)23、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略2.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杏黄月张秀亚杏黄色的月亮在天

7、边努力地爬行着。室内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桌上玻璃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地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这是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一个孩子送的。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但这些细碎的光片又能在人们的眼前闪耀多久呢?杏黄月渐渐地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开一些。门外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到户外乘凉的人渐渐多了,他们的语声像起泡沫的沸水,而隔了窗子,那些“散点”的图案式的人影,也像一些泡沫大的,小的;映着月光的,隐在黝暗中的;时而推挤着,时而分散开;有的忽然变大,闪着亮光;有的忽然消灭,无处追寻。忽然有个尖锐而带

8、几分娇慵的声音:“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们的头顶上了。”接着是一阵伴奏的笑声。玻璃缸中的热带鱼都游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街上嘈杂的人语声、欢笑声,沉寂了下来。谁家有人在练习吹箫,永远是那低咽的声音,重复着,重复着,再也激扬不起来了。月亮也似仍在原来的地方徘徊着,光的翅翼在到处扑飞。门外像有停车的声音,像是有人走到门边她屏止了呼吸倾听着。那只是她耳朵的错觉,来的,只有那渐渐逼近的月光。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黄色的,像当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多久了呢,她已记不清了。没有开灯,趁着月光她又将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学的信读了一遍,未了,她的眼光落在画着星芒的那一句上:“我最近也许会在你住的地方路过,如果有空

9、也许会去看看你。”也许也许她脸上的笑容,只一现就闪过去了,像那些热带鱼的鳞片,悠然一闪,就被水草遮蔽住了。水草!是的,她觉得心上在生着丛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点闪光的鳞片,那点希望都遮住了。她怏怏的将信叠起,塞在抽屉的一些旧信中间。那低咽的箫声又传来了,幽幽的,如同一只到处漫游的光焰微弱的萤虫,飞到她的心中,她要将它捕捉住对,她己将它捕捉住了,那声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颤动着,且萤虫似的发着微亮。她像是回到了往日,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地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着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新鲜的清凉的水里快活地穿行着。耳边、窗外、街头没有

10、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许”,她们只是写意地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像是逸乐,又像是死亡。”她记得她们中间有一个当时如是说那是向着那盛开的茑萝,向着七月的盛夏说的,其实什么是逸乐什么是死亡,她那时根本不了解,也因为如此,觉着很神秘,很美。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她感叹着。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在那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呜咽的箫声已经听不见了,吹箫的人也许也已经睡了。夜渐渐的凉了,凉

11、得像井水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选自台湾散文四十家,有删改)15.文章除杏黄月外,还写了哪些富有内涵的事物?请简要概括。(4分)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 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 17.请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析文中“她”读老同学的信这一情节的作用。(4分) 18.文章题为“杏黄月”,并多处写到它。它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

12、对此予以探究。(6分) 参考答案:15.(4分)象征希望的热带鱼,象征青春活力的杏黄衫,略带忧伤的箫声,遮住了希望的水草(水藻)等。评分建议:每点1分;若仅罗列意象,而不能概括其在文中的内涵,则该点的1分不可赋予。16.“前一个名词”指逸乐。这句话是说当年穿着杏黄衫子和同学在校园里散步的日子是逸乐的,而这种逸乐的日子今后永远不会再有了。(3分)作者把杏黄月的笑想象成轻金属片的声音,它给人一种轻而响亮的感觉,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希望。(3分)17.(4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她”想起当年穿的杏黄衫,引出下文“她”对校园美好时光的回忆;内容上,情由景生,写“她”由眼前淡淡

13、的感伤转入回忆往事的快乐(逸乐)。评分建议:结构、内容,各2分;作答必须具体,否则,不得分。18.(6分)“杏黄月”是行文线索;“杏黄月”是情节发生、发展的典型环境;“杏黄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杏黄月”传达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人生本就恬淡如杏黄月,没有什么大起大落。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略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境与象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

14、不只是“情”,而且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 ,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