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7552845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 摘要: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结合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特点以及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 信息素养 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关键在于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许多教师通过利用教学媒体、改进教学方法,或者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来提高教学质量,但这些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等新成果;从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在整体上提

2、高教学效益。一、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特点与中小学许多其他课程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比较短,它是一个全新时代出现的全新课程。它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课程新,更加需要探索和研究;综合性,需要全面考虑与注意;实践性,强调实践与能力;个性化,强调过程与创造。下面着重从教学设计的三个重要维度来综合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一)目标及任务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综合了意识、伦理道德、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几个方面内容。此外,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还综合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要求。简单说,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从而 “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

3、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确保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尽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二)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以技能操作为主,也不同于其他语言和知识类的课程,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课,信息技术课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如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等等,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体现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是,信息技术课不是包罗万象的综合学科,它只是以各个学科的内容为载体,以信息技能为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时要考虑到该学科的教学特点,但一定要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放在首位提高信息能力,也就是在各种情境下

4、利用、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教学方法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技能的学习,可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先示范,解决一个个技术问题,再由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进一步学习、巩固;认知目标可采用资源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教师设计基本问题并提供资料来源,学生或独立或协作查找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呈现,最后集体评价;情感目标可以采用讨论式。但很多时候,知、情、技的学习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教师仔细分析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二、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的起点设计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学生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

5、任是提供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条件。为做好这种需求和特征分析,我们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测验、谈话、观察等任何可以反映学习者特征和需求的方法,问题可以是特定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利用这些结果来帮助我们决定教学策略。(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灵魂。要设计教学目标,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另外还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

6、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以指导纲要为纲,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设计基于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不是教学生某一种工具软件的具体用法,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四)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应该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强调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主动学习,学习如何组织和建构自己的想法,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资料,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依据教

7、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来开展,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教法设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多种方法结合灵活使用二是资源设计。确定本节课所需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在教学前做好准备。三是师生(生生)交流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都需要师生或生生交流,教师尽可能完善的给以设计,有效的利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的设计,既可体现在教材中,也可以体现在拓展练习中,甚至可以体现在课外活动中。(五)教学评价设计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教学的最大制约也是教学的最大动力。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

8、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这就提出了构建开放式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对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中心仍然是技术评价,但形式、内容和方法应体现多元化。1.创作能力的评价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测评,是评估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目标,也是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创作测评的结果也应是开放的,肯定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

9、品,鼓励有特色和创新的作品。在不同的创作中,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应用技巧,另一方面也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只有落实到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这一目标。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是激励学生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方法。课程评价体系作为教学中的激励导向,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中的教,更要服务于教学中的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全面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励作用。三、结束语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将不容置疑地在教育迅速适应信息社会的变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设计,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参考文献:1 苗逢春.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S.2000年3 王吉庆,黄钢.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作者介绍:霍洪田,男 (1975),山东德州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硕士学位,主要感兴趣的研究:教学设计与教学领导力, 德州学院计算机系。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