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策略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7530406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策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策略 陈晓霞摘 要: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在常规课堂的基础上以文化为引领,以团辅为中介,融汇团体心理辅导所独有的“教”与“学”理念,给德育课堂营造民主、活泼的团体氛围,让课堂变得更有趣、更有活力、更受欢迎、更有效果。基于此,将从实践层面提出,从目标设定、活动设计、跟踪评估三方面阐述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策略。关键词:团辅;校本;德育课;设计策略德育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话语与教育存在,最早是美国德育专家理查德哈什在德育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注入新的德育理念,

2、探索新的德育模式,才能占领德育的制高点,增强德育实效性。近年来,专家学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德育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异常活跃,校本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对学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推进性作用。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地位日益凸显。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以游戏、体验、分享等形式,不仅能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还能让课堂变得更有趣、更有活力、更受欢迎、更有效果。其所独有的“教”与“学”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也丰富了我们德育现有的教学方法,将理念融汇到德育课中所取得的教学实效相对于传统的德育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结合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

3、工作相结合。我们以文化为引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德育,将心育融合到德育中,构建小学校本德育新模式,以期增强德育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欣赏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目标设定具有明确性与针对性教学目标是师生从事一切教学活动的指针,是师生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明确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逻辑起点和终点,更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就如一个“路标”,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而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设定目标时,应全方位考虑,使其具有明确

4、性与针对性。(二)活动设计具有可行性与发展性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的活动应既方便教师使用,又利于学生实际操作;既结合学校实际、符合学生需求,又能适当反映未来社会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要求。(三)跟踪评价具有评估性与持续性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参与体验,深层地反思与感悟,真实地收获与成长,如何检验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我们不应局限在结束阶段,结合目标,采用固定句式引导学生谈感悟,还应延伸到课后,采用多种途径进行

5、评价。二、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的策略我们将结合课例同舟共济说明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策略。(一)合理分析,制订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目标的制订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它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我们是基于背景分析制订教学目标,背景分析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有关理论背景或现实背景,如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二是学生情况。需考虑不同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考虑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需要、考虑学生的社会环境和健康

6、成长的需要等。只有在合理分析背景的基础上制订目标才是最为恰当的。总目标是活动目标的高度概括,是活动的总体导向。接着,我们需要将总目标具体化,即制订具体目标,具体地从知、情、行三方面着手。知,即知识目标,是指通过活动了解有关知识,增进对有关知识的认识。情,即情感目标,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意识。这一目标指引我们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体验感受,并有所反思。行,即行为目标,侧重在明确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在体验中感悟与总结,并掌握有关方法,改进行为。课例中同舟共济中,其背景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背景。在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

7、越来越多样化的时代,单靠个人能力已经很难完成及处理各种错综復杂的问题。即使是能力很强的人,也不可能处处独立行事。因此,我们更多时候需要融入团队,在团队中发挥个人所长,高效、快速地完成任务,这就对学校在建设青少年团队合作能力方面做出了要求。二是学习者的分析。最缺乏的就是“同伴互助”意识,团队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团队,最好是通过社会集体活动去感受、体验。基于这两大背景的分析设定教学目标,总目标为:提升学生对“合作”的认识,提高其合作能力,以此为活动的总导向。具体目标从知、情、行三方面制订,一是知识目标,认识合作的重要性。二是情感目标,通过游戏,感受到“合作“的魅力。三是行为目标,掌握合作中的最基本要素

8、信任、沟通、尊重、宽容,并将合作技巧运用在与人合作中,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由此可见,我们的目标制订是紧扣背景分析的,是教学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同时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二)文化引领,巧设活动文化引领可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欣赏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以文化为引领,巧设活动,这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能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活动设计分三阶段: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结束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与要求。初始阶段重在导入,明确主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如:我们通过

9、听典故猜成语(同舟共济)来揭示主题,在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展阶段是文化(德育)设计与团辅活动的并行阶段,二者是并行关系,但又有联系。文化(德育)设计以文化为基点,融入活动中,展现文化,让学生感受文化、传承文化。而团辅活动形式是在文化引领中通过巧设活动,鼓励分享与自我探索,引发领悟,整合经验的阶段。学生在此阶段轻松参与体验,深层地反思与感悟,真实地收获,即人人有角色、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感悟。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布卢姆认为对结果进行评价意味着终结性,而对过程进行评价则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时间和机会。新课程强调不仅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故我们教师在此过程

10、需积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鼓励学生反思自我、展示自我。同舟共济的意思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在困难时,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其反映的是我国一种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的传统精神。我们巧设同名活动“同舟共济”,以此创设情境。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用原材料(报纸)造船,并尝试让本组成员都能稳当地站到船上,共同离开孤岛。结束阶段是结合目标,引领学生谈感悟的阶段。因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假如让学生自由谈,那么会导致一些学生难以把握感悟的重点。如何谈,我们建议采用固定句式的方式引导,如:在这次活动中,我最感谢的人是同学,因为他(她);在这次活动中,我感受到,因为这样能快速地聚集学生的观点

11、,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总体表现,整合整体效果,反思活动目标是否已达成。整节课用成语“同舟共济”贯穿始终,以听典故猜成语揭示主题,以情境创设激发兴趣,以活动体验,感受合作魅力、掌握合作技巧,在一次次的小组合作体验中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三)多种途径,有效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我们的评价不仅针对活动效果的评价,更着重对学生的跟踪评价。一般我们会采用三种途径进行评价,一是自评他评,明确得失。自评与他评,既扩大评价者的范围,也更全面地得知学生的学习成果

1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是问卷调查,比较差异。如果分析学生情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数据,分析情况,那么,我们在课后,应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前后两次调查结果的差异,这不仅能对本次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还是得知学生通过学习,对方法的掌握,对知、情、行的改变程度。三是创建环境,强化行為。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幼儿园和小学。所以,我们应针对目标,家校联合,创建环境,强化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三、以团辅为中介的小学校本德育模式设计的建议(一)趣味智慧并存小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在不断发展,到六年级达到高峰。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

13、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活动,能让学生乐此不疲。教师适当地设置活动难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二)活动回归生活德育的生活化,就是德育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所关心的人、事、物作为切入点,灵活引导,步步深入,变空洞的说教为潜移默化和自我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生活、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以达到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的目的。无论我们的主题是什么,我们设计活动就应以学生能轻松地参与体验、深层地反思与感悟、真实地收获与成长,最终学习到的一切回归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为基本点。(三)以学生为主体要留给学生充足的体验、反思和感悟的时间。让学生感觉是“我在体验”“我在反思”“我在感悟”,而不是感觉“老师在统治,我是在为老师而参与”,要避免“匆匆过场”的现象。参考文献:1陆少山.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更有效J.学周刊,2011(3).2曹德辉.以文化引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教育学刊,2012.编辑 冯志强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