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密集场所救援预案(共15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17465594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员密集场所救援预案(共1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员密集场所救援预案(共1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员密集场所救援预案(共1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员密集场所救援预案(共1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员密集场所救援预案(共1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员密集场所救援预案(共1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员密集场所救援预案(共15页)(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员密集场所灭火救援预案人员密集场所火灾是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主要途径,历览国内外近年来的火灾案例,令人触目惊心。为有效杜绝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对人的生命威胁,现结合我省消防部队人员、装备实际,制定此预案。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人员密集场所建筑物结构特点,深入研究和探讨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中救人、照明、排烟、疏散、灭火等有效对策。二、人员密集场所基本特征人员密集场所,是指供人们从事政治、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商业贸易、生活服务的处所。包括影剧院、礼堂、体育馆,还有经常聚集有众多人员的商场(店)、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医院、学校、

2、车站、宾馆、饭店等;以及从事少儿养护、教育的托儿所、幼儿园;还有电台、电视台等。其基本特征有:(一)可燃物多,蔓延速度快。人员密集场所内可燃物品多,如图书馆里图书多,商场货物多,剧场内幕布、舞台、布景、座椅等可燃物多,一旦发生火灾,燃烧迅速、蔓延快。(二)用电设备多。人员密集场所一般设有大量的照明灯具、空调系统、通风系统、和变配电设备等,耗电量大,容易出现用电不慎而发生火灾。(三)绝大部分人员密集场所建筑高、跨度大、空间大。如影剧院、体育馆、博物馆等其大屋顶多为网架、悬索结构、钢结构屋架,火灾时短时间内就会降低强度,很快变形倒塌、落顶。(四)人员密集,疏散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人员密集场所人员

3、密集大,大型馆所多达几千人,还有的容纳万人以上,疏散出口少。如发生火灾,人群在火场烟火威胁下逃生,就会出现人流拥挤、踩踏、中毒窒息、烧伤等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五)地理位置复杂。人员密集场所多处于闹市,交通拥挤,大火情况下,周围水源很难满足灭火需要。三、火灾特点(一)燃烧猛烈,蔓延迅速。如影剧院,内面空间大,可燃物资多,一旦发生火灾,如果在510分钟内不能控制火势,就有可能达到发展阶段,以至形成大的灾害。(二)建筑物易倒塌。人员集中场所某些高大建筑,如影剧院、体育馆、博物馆等其屋顶大多为网架、悬索结构、钢结构。火灾时短时间内就会降低强度,很快变形倒塌、落顶。(三)一处着火,多处流串。如建

4、筑时间较早的影剧院,基内部舞台、观众厅、放映厅通常都是相互连通的,发生火灾后,火势凭借良好的通风条件,就会造成一处着火、多处燃烧的情况。(四)易造成人员伤亡。人员密集场所聚集大量人员,发生火灾后,会造成人员惊慌失措,争相逃难的现象,极易出现伤亡事故。另外,因外出入口堵塞,火场中浓烟、高温及建筑物倒塌等情况的发生,都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四、应急响应机制(一)辖区力量调度:灾情发生后,辖区支、大队按照制定的地下工程灭火救援预案,调集辖区灭火力量赶赴现场,并提请政府启动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联动预案,调集公安、环保、卫生、气象、供水、供电、城建、武警等相关联动单位参与救援。(二)协作区域力量调度:当辖

5、区灭火力量难以扑灭火灾时,支、大队 119指挥中心立即请求总队灭火抢险救援指挥中心启动协作区域救援机制。总队灭火抢险救援指挥中心迅速启动总队地下工程灭火救援预案,调集协作区域力量进行增援,并向省政府报告,提请启动海南省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联预案。(三)跨区域力量调度:当灾情不断扩大,协作区域增援力量不能控制灾害事故,火场总指挥部立即命令总队灭火救援指挥中心启动海南省消防部队跨区域增援应急救援预案,调集跨区域力量进行增援。(四)跨省增援力量调度:当跨区域增援力量还不能控制并消灭灾害事故,并有可能扩大灾害事故规模时,由总队灭火救援指挥中心向公安部消防局请求增援。五、指挥机构当人员密集场所发生重特大火

6、灾时,应成立现场总指挥部,对灾害事故实施统一指挥。现场总指挥部下设灭火救援组、现场警戒组、通信指挥组、宣传报道组、技术专家组、医疗救护组。(一)现场总指挥部总指挥员一人,由到现场的省政府最高领导担任。副总指挥由省政府秘书长、省公安厅长、省消防总队总队长、市(县)政府领导组成。其职责是:1、审批总体灭火救援方案;2、调动各种灭火救援力量;3、调动各种灭火救援保障物资和交通工具;4、发布现场信息。(二)灭火救援组组长由消防总队参谋长担任,成员由总队战训处长、增援支队、属地支、大队领导、特勤大队及属地供水、供电、煤气、急救等有关负责同志组成,其职责是:1、组织进行侦察、营救、灭火等战斗行动的落实;2

7、、拟定灭火救援实施方案;3、组织指挥供水、供电、急救等部门的协同作战;4、发布战斗行动命令。(三)现场警戒组:组长由属地市(县)公安局领导担任,成员由交警、巡警、武警支队的领导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现场的警戒、车辆疏通、治安秩序的维护和保证总指挥部领导的安全。(四)通信指挥组:组长由消防总队调度指挥中心主任担任。成员由电信局有关部门领导、属地通信科科长、参谋组成,其职责是负责现场有线、无线联络,并保障通信畅通。1、各级指挥部及各救援组织通信器材的配备现场总指挥部综合通信指挥车一部,车载通信器材(手提计算机一台、350兆车载转信台一部、手持台五部、传真机一台、备用电源线300米、手提扩音机二台)。

8、灭火救援组手持台四部,手提扩音器一部。属地基地调度室传真机一台,电话机三部,基地台一部。现场各工作组手持台二部。2、无线通信频率使用规定现场总指挥部、灭火救援组、增援支(大)队、属地基地调度室之间使用CH1355.075/365.075(由通信指挥车载转信台提供异频转信)。现场总指挥部指挥现场各工作组(灭火救援组除外)以及参战的特勤大队用CH2355.200/365.200增援支队移动指挥部指挥本部力量,使用本支队频率CHX,其指挥机构设一部电台并入总指挥部CH1。3、通信的组织在首长和增援力量未到达救援现场前,通信工作由属地支队负责,调度室的两部电台一部用于与现场联络,一部用于与途中的本部车

9、辆联络。总队首长和增援力量陆续到达现场,通信工作由总队负责组织,属地支队协助。增援支、大队的指挥员直接加入CH2通信网。4、各自的通信任务(1)与上级指挥部(首长)的通信除使用有线电话外,还可以用上级配属的电台加入指挥部的网路(如:公安厅的同频同播网)进行通信。(2)与所属支、大、中队的通信,组建消防三级网:一级网(CH1)主要用于保障现场总指挥部与城市消防中心与所属消防支队、大队、中队的固定台之间的联络。少数各支、大队指挥人员的手持电台也可加入该网。二级网(CH2)各灭火作战中火场指挥员手持电台之间的联络。三级网(CH4CH12)各参战消防中队内部的所有通话。附:消防部队350MHZ无线频点

10、使用表频点接收(RX)发送(TX)CH1365075355075CH2365200355200CH3(备用)365250355250CH4358900358900CH5359100359100CH6359200359200CH7360450360450CH8360700360700CH9359500359500CH10359750359750CH11360750360750CH123610003610005、地下通信的解决方法(1)在出入口处设置中转电台,形成地下、地上“接力”通信。(2)铺设临时电缆,利用有线电话通信。(3)采用向地下延长车载台天线作为馈线方式通信。(4)利用通往地面的金属管

11、网与无线电台天线连接通信。(5)利用安全导向绳设定暗号,进行地下、地上联络。(6)利用金属导向绳作为馈线通信。(五)宣传报道组:组长由总队宣传处处长担任。成员由属地支队政治处主任及当地新闻、宣传部门的人员组成。其职责是搞好战前动员,掌握、收集情况,组织现场宣传、鼓动,做好宣传报道。(六)技术专家组:组长由总队防火监督部部长担任。成员由消防、建设设计院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职责是负责对灭火救援方案进行论证审查,及时解决处理灭火救援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总指挥部定下决心和实现决心提供科学依据。(七)医疗救护组:组长由省卫生局的领导担任。成员由省卫生局医疗专家、省消防总队门诊部、支队卫生

12、队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职责是负责现场中毒人员救护、处置等工作。六、勤务保障勤务保障由总队、辖区支、大队后勤部门和当地政府组织。主要任务:(一)做好灭火器材装备、工具的保障。 (二)火场物资的保障。 (三)灭火剂、油料的保障。 (四)参战人员食宿的保障。当需要急调用其他省(市、县)的救援物资时,由总队向公安部消防局请示。七、处置对策(一)坚持“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救人与灭火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救人与灭火同步进行。(二)控制火势,重点设防。要把主要兵力部署在火势的主要方向和受火势威胁严重的重点部位,控制火势 发展,确保重点部位的安全。(三)多点内攻,逐段、逐层消灭火灾。从多处出入口深

13、入燃烧区,充分利用固定消防设施和消防部队装备,有效实施内攻。适时放下防火卷帘,建立防火分区,防止跨区或层间蔓延。(四)强行冷却,防止坍塌。人员密集场所由于跨度大,绝大部分利用钢材料构建而成。为防止构件因长时间受高温烘烤,导致机械强度急剧降低而变形、坍塌,需及时用水枪进行冷却,保持构件的应力作用和机械强度。八、处置程序(一)启动固定消防设施,实施自防自救。火灾发生后,单位消防控制室立即启动声光报警信号,提醒有关人员按照一定顺序及时疏散,同时关闭有关部位的防火门、防火卷帘,启动消防泵,开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切断有关部位的非消防电源,接通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灯,并利用室内消火栓对火灾实施初步控制。

14、(二)火情侦察1、外部观察(1)先通过询问知情人,迅速了解起火的楼层、被困人员情况;有无易燃,易爆及贵重物品以及起火单位员工自救基本情况。 (2)向消防控制室了解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门、防火卷帘,火灾事故照明疏散指示灯等设施的工作情况及非消防用电是否切断及消防电源的使用情况,及时将侦察情况向指挥员报告。2、内部侦察在了解基本情况后,指挥员命令部队:由责任区中队指挥员 、战斗班长和火场通信员组成3人侦察小组,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隔热服、空呼器、火源探测仪、照明灯等),在喷雾水枪的掩护下,深入内部进行火场侦察,其内容括:(1)确定被困人员数量、所处位置、受烟和火威胁程

15、度:(2)掌握疏散抢救被困人员的路线和方式;(3)火势蔓延的途径、燃烧物质性质、火灾范围;(4)确定进攻路线和堵截阵地的设置。3、在实施火灾扑救过程中,保持对建筑物进行不间断侦察,严密监视建筑物房盖、吊顶有无塌落迹象,确定危险情况下,人员撤离现场路线及相互间联系方式。(三)现场警戒责任区中队到达现场后,在进行火情侦察的同时,指挥员根据火灾燃烧情况、所需灭火战斗空间、救援车辆行驶路线等情况及时划分警戒范围(公安交警力量到场后由其负责组织实施),引导疏散受害人员和围观群众,维护现场秩序,实施车辆管制,确保供救援使用道路交通畅通,保证外围人员安全和灭火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四)人员施救1、消防部队到场后,要积极向群众开展宣传工作,稳定被困人员情绪,保证疏散工作的顺利进行。2、成立疏导小组,佩戴空气呼吸器等个人防护装备后,在喷雾水枪的掩护下,进入地下建筑物的内部,按照侦察小组所作被困人员所在位置标志,按照先出入口处,其次是通道,袋形走廊等处的顺序将被困人员经疏散通道(走廊)、安全出口、消防电梯、防烟楼梯或者室外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