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共6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17464163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共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共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共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共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共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共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共6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从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两项任务第一项是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第二项是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项任务包括:1、帮助学生形成自

2、我调控能力,使之能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2、帮助进入了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回复正常状态;3、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这两项基本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二)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项任务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

3、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意义(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不适应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情况见图1。 正常心理状态 (常态) 线性、 必然 自我调节 他人疏导 生活事件 接受不良规范 品德不良 不平衡状态 (偏态) 线性、 偶发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不健康状态 非线性 不自觉 反社会行为 异常行为 (犯法、不道德

4、行为) (自杀、出走等) 图12个体不同心理状态及行为模式 图12反映出人的三种心理状态以及相应的行为特点。首先是正常状态,简称“常态”。个体在一般的没有较大的困扰的情况下,心理是处在正常状态之中。个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社会行为称为“常态行为”,个体的常态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因此带有必然性,是具有这种特定的价值观、道德水平与人格特征的人必然会发生的。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或危机状态,简称“偏态”。个体一旦发生了“生活事件”,即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的情绪的事件如受挫折、欲求不能满足、受到威胁等,则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所谓不平衡状态,是指个体心理处于挫折、焦虑、压

5、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然而,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以回复正常状态时,则会出现三种情况:1、直接导致或累积压抑导致不健康状态。2、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所谓“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其因果序列是清晰的。个体在心理不平衡情况下所作出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并不带有必然性,而是带有偶发性,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之为“偏态行为”。3、接受不良的道德规范,从心理不平衡向品德不良蜕变。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

6、,它包括轻度与重度两种情况,实际是轻度的变态与严重的变态,其行为特点基本相同的。当个体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这类行为我们称为“变态行为”。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二)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

7、。 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因为,其一,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其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在某些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才易于建立起来,因此,只有注重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才会形成其正常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利于其品德的培养。其三,从反面来看,个体如果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因为,心理处于不平衡状

8、态的青少年,往往易于接纳不良的规范,从而逐步地形成不良的品德。同时,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则往往会线性或非线性地导致个体发生非道德行为,要防止或消除这类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3、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地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三)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

9、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化为四个方面: 1、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2、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3、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4、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青少年期这些特定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10、。(四)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謦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于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注重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1、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一)按照性质分,可以分为: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治疗 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设计并实施各种方案,以促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心理素质教育一般是发展性辅导,面对的是正常学生,既可以是学生集体,也可以是个别学生。 所谓心理咨询与辅导,指根据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体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或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回复到健康状态。心理咨询与辅导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教育者提供一个能自由倾谈的环境(咨询室),让学生(咨询者)主动前来咨询。一般来说,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但无法依靠自我调节加以克服,因而主动前来请求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所进行的调节疏导工作,这种形式通常称为心理咨询。第二种形式是教育者发现心理或行为出现问题的学生,主动地与他们沟通疏导,或者设计方案,在他们配合下实施,这种形式通常称为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一般是补救性的,它所面对的主要是心理处于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