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7360423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 苟荪媛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是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创始人,其代表课例丑小鸭、枫桥夜泊、我的战友邱少云、万里长城等都是语文教育界的经典之作。“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本文以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实践为对象,浅析王崧舟老师践行的“诗意语文”课程观。“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对于人文气息浓厚的语文而言,其教育就更需要诗意来充盈。诗意语文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文教育流派,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语文的创始人,在教学实践中,也一

2、直贯彻诗意语文的课程观。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诗意语文重在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充分的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对话,将教育的目的终极目的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课程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课程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的内容回归生活世界,课程的学习方式重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1 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者”。但是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有了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时候要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

3、者,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注重“对话”教学。而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和“言说”两个侧面。王崧舟老师对“对话”这一概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首先,对话的核心是理解。在所有的对话方式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如果师生对话不能体现出对话真正的意义,那么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都会失去意义。然而理解的前提是要做到“倾听”。倾听不只是倾听学生的语言,也要看学生的神态,动作,这样才能全方面的接触学生,理解学生,才能让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其次,对话的意义不是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而是要关怀学生的生命。对话的本质是对学

4、生精神生命发育的一种尊重、一种唤醒、一种理解、一种引导。对话要慰藉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赏识学生的生命、要与学生真情交融更要在对话中深挖文本的价值。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极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王崧舟老师在课堂上常用提问法,时常提问学生,或者让学生朗读。但是王崧舟老师提问得时候并不是心里已经有了标准答案,心急火燎的等待学生说出答案,而是细心聆听学生自己的答案,期待走入学生的思维,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并且提出要在文本中发现自己,提出教师要认同细读姿态的多元性,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全面的剖析文本,从字、词、句等方面入手,开掘语言的多面内涵,但是在挖掘文本内涵的同时,还要珍视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特领

5、悟。在王崧舟老师在暨海峡两岸儿童阅读高峰论坛上教学桃花心木一课,在面对以前从未接触过得学生时,在课前,让该班的语文老师做课前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本篇课文的预习情况。之后又循循善诱的让同学们自己剥离出文章中表达的道理。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当讲到丑小鸭因为丑陋被兄弟姐妹欺辱,甚至被母亲嫌弃的时候,王崧舟老师问同学们想对丑小鸭说些什么;讲到丑小鸭离家出走躲到树林里还被其他小动物欺负的时候,提问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在这些提问的过程中,王崧舟老师仔细聆听同学们的答案。王崧舟老师让同学们王崧舟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儿童的语文的课程观。2 回归感性语文的内容是感性的,学生要学好语

6、文,就要认真的去感悟。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也是感性的,他们更加倾向于直观的感情体验,在接触文本的时候,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第一直觉”。王崧舟老师提出,在接触文本的时候要“细读文本”,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而文本中的细微之响,那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传的远,所以声响微。“文本细读”就是要沉入文本,穿行在语言之间,要保持敏感,能够见微知著、窥斑见豹。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同时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像学习数学一样去分析、去推理,而是体验的、感悟的过程。语文教育的灵魂就在于“情”字文本之中

7、承载了作者的情感,在读者与文本接触的时候,文本也即将激发读者的情感,语文是情感的,这是语文学科与别的学科之间明显的差别。王崧舟老师指出“由对文字的肢解品读到对情节的间接想象,内在的逻辑只有一条情感。非如此,不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凡卡的悲苦生活;非如此,不能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非如此,不能让学生体认反复这一辞格的情感诉求。”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语文教育七讲里举了这样一个课例,在学习“饱经风霜”一词时两个语文老师教学理念不同,在教学操作方式上也有不一样的表现。第一个老师上课之前让学生查阅字典,在课上提问的时候,学生顺利的说出:“饱经风霜”就是形容一个人出了很多苦头。第二位老师提问学生们见过的饱经风霜的

8、脸是怎样的,又提问透过这张脸你看见了什么?之后提问如果同学们如果你在现场会做些什么?第一个老师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在课堂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然而在第二个案例中,学生就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在这样的感性的方式下学习语文,才真正的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与含义,才让这个词语真正的融入学生的骨血之中。3 语文课程是学生的精神家园人们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个人的见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逐渐领悟到语文的智慧,在与文中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阅读教学作为一门能够集听、说、读、写训练于一体并有所侧重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活动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然而在混沌与迷茫中艰难前行的初中語

9、文阅读教学需要一个引路人,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理想、教学信念作为指引去拨开迷雾见月明。“诗意语文”注重的是对生命的唤醒和体悟,针对“高效课堂”问题“诗意语文”认为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成长,并不是短暂一时的高效,诗意拒绝一切教师实践形式模式化、程序化。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旨在培养具有多方面精神素养的人。诗意语文注重文本细读,注重朗诵,重在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真正的人。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中说到,之前他认为诗意语文就是一种精神的语文,一种感性的语文,一种儿童的语文,一种灵魂的语文,一种生活的语文。而现在他认为诗意语文没有什么明确的定义,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在我看来精神的、感性的、儿童的、灵魂的、生活的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诗意语文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回归感性,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培养具有完整精神的人。在教学实践中,遵循“诗意语文”的课程观,必将给学生带来生命的喜悦与感动,让学生在“诗意语文”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