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聋生的身心特点探讨聋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7360403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聋生的身心特点探讨聋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聋生的身心特点探讨聋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聋生的身心特点探讨聋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聋生的身心特点探讨聋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聋生的身心特点探讨聋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聋生的身心特点探讨聋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聋生的身心特点探讨聋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聋生的身心特点探讨聋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 忍谭梅【摘 要】本文根据聋哑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教师、家长、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对策,探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关键词】聋哑学生;身心特点;行为习惯养成教;途径一、聋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聋哑生语言上的阻碍,更加剧了生理上发育的超前和心理发育的滞后,对各种矛盾和挫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精神准备。他们有以下的心理特征: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聋哑生由于语言和听力的障碍在社会上常常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也受到限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日益增强。2.自卑感:聋哑生在学习、生活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多,如果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得不到帮

2、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情绪。3.敏感、自尊心强:聋哑生由于自身的障碍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如果别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甚至会立即产生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聋哑生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直接冲突;5.富有同情心:聋哑生对自己的同伴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特别是在遇到同一处境时,常常团结一致相互帮助。二、聋哑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一)教师方面1.订规章具体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标准,就无从规束,不利于良好行为的养成。大多数聋哑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各

3、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是他们因其残疾或受父母过分宠爱、娇气十足,或受父母歧视,放任不管而造成的。对此,教师根据伦理和道德准则,参考学生的行为规范,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班规。所以规章就不能抽象、笼统,必须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使聋哑生能学得会、做得到、记得住。比如:“学生不得无故迟到”可改为“学生不得无故晚于8:30到校上课”。只有严格要求和训练聋哑生才能逐步有效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循循善诱与多手段相结合由于生理缺陷,聋哑生靠直观形象来认识事物,形成模糊的道德观。要让聋哑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4、,要经过反复训练、巩固,才能定型下来。发现做得好,及时表扬,榜样示范,发现做得不够好,及时纠正、耐心引导。只要做到爱心、细心、恒心,那么对行为习惯的早日养成是指日可待。聋哑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知识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视、请警察讲法制报告等多种形式,让他们知道有许多人身残志不残,立志成才的事迹;让他们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行为规范和法制常识;让他们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3.身教替言传行

5、动是无声的语言,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聋哑生天性善于模仿,教师必须要以身立标,不断加强师风建设和师德修养,用自身的行为感化、引导和教育学生。在与学生接触中,教师的作风,态度都能给聋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扶起扫帚的一个小小举动对学生的教育可能比一节课枯燥的乏味的大道理的影响要大的多。(二)家庭方面1.端正态度给孩子良好的空间聋哑生的家长一般分为两种:感情冷漠型。认为孩子是聋哑人,即使是去上学,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前途,学好学坏都无所谓,不给自己添麻烦就行。责任紧张型。认为自己的孩子虽然是聋哑人,但是只要努力还

6、是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的。一味地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两类家长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那是不重要的事情。聋哑生一般都住宿学校,但家中的生活都是由家长包办代替。即使这些孩子主动要求做点什么事情,家长也是不敢放手,处处不放心。这种包办代替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思想,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回到家中有的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好的行为习惯都抛之脑后。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和家长多交流,引导父母观察孩子在家的表现,尽量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有意识的让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劳动习惯。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密切配合,有助于他们早日养成良好

7、的行为习惯。2.给孩子树立榜样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身教也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身教”渗透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聋哑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差,具体形象占主导地位,家长的言行,邻里的评价无时无刻不对他们的思想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家长要从自己做起,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做事情不拖拉,与邻里的关系融洽,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的言行,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等等,尤其是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首先要身先士卒。这样,聋哑学生才会在家长的带动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社会环境方面聋哑学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造成认知水平的低下、性格过分敏感、法制意识淡薄,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因

8、此,社会应提倡扶残助残的良好风气,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环境。聋哑学生和健全人樣享有公民权利,但是总有一些人歧视、嘲笑甚至虐待聋哑学生,这种不文明行为不仅伤害聋哑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全,还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因此,要在全社会中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提倡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气,引导人们相互理解、尊重、关心、帮助,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聋哑学生的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如果社会方方面面都承担起自己的有责任和义务,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使聋哑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激和熏陶。总而言之,聋哑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成,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来抓一种好习惯,就是一种能力,一种毅力,一种品格,一种修养。它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它需要不断地给予督促与引导,需要聋哑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作为老师,应当关注聋哑学生一生的发展,从小抓起,常抓不懈。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