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作文素材---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217309234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作文素材---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作文素材---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作文素材---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作文素材---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作文素材---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作文素材---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作文素材---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作文素材-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目录:01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02“世遗”牵手“非遗” 南音阔阔真再现海丝传奇03破解敦煌壁画中的域外文明密码04追寻古代文明发展的历程05我给古籍当“大夫”正文:01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讲好中国故事)本报记者 曹玲娟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4日 第12 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文艺工作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创新演绎;短视频创作者借助网络平台,让中国风在全世界收获关注;新媒体科普人通过多种方式普及地理知识、呈现祖国壮丽山河今起

2、,本版走近文化产业各领域的从业者,推出“讲好中国故事”系列报道,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编者金光熠熠的黄金面具,一米多长的黄金权杖在王莘阁的工作间正中央处,摆着他的“网红”作品。今年25岁的王莘阁,是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的手工博主,网名叫“才疏学浅的才浅”。今年以来,他先后发布了两条视频,分别记录了自己用500克纯金手工“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用600克黄金复刻三星堆金杖的全过程,海内外的播放量过千万次。网友称赞他:“哪里是才疏学浅,明明是才华横溢。”王莘阁的视频在海外的新媒体平台也得到许多关注,外国网友们纷纷留言:“视频里的手艺太好了”“还想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上万次捶打,15天复刻三星堆文物王莘

3、阁萌发制作黄金面具的念头,一开始是出于好奇。今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公布,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出土了500余件重要文物,其中一件黄金面具残片备受瞩目。经过漫长时光,这件残片依旧流光溢彩。“出土的是张方脸大鼻阔耳面具残片,十分惊艳。我看到后心潮澎湃,脑海里立刻出现了尝试复原的想法。”王莘阁回忆。面具残片重约280克,专家推测面具完整重量在500克左右。“不做到极致,就还原不出文物内在的感觉。”王莘阁咬咬牙到银行买来500克纯金金块。在他看来,只有坚持在制作过程中保持信念感,追求极致的美感,观众才能感受到文物带来的震撼。没有模具,王莘阁就将金块一锤锤敲成金板,同时不断查阅资料补全

4、残缺部分,根据轮廓敲打塑形。首先敲出突起的鼻子,而后将眼部镂空,再剪出云雷状的耳朵1.8公斤的锤子,上万次的捶打,复刻过程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还考验着手艺人的审美。15天后,一张栩栩如生的复刻版三星堆黄金面具制作完成。王莘阁将全过程剪辑成12分钟的短视频,发布仅两天就收获超过100万次的点赞。受到网友关注的鼓舞,王莘阁又耗费600克黄金、耗时4个月,把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的金杖也“复原”出来。极致还原,每个细节都展现手艺的魅力王莘阁自小热爱手工,大学期间就读电子信息专业,毕业后选择用爱好谋生,签约成为全职视频博主。一开始,在青海老家的父母并不相信他能靠短视频养活自己,如今王莘阁的粉丝超过300万

5、,父母也渐渐放心让他去尝试。日常发布的视频中,王莘阁擅长复刻各类动漫刀剑,曾经两个月做一把木剑,40天做一把带机关的蝴蝶折扇他的创作“低产”,近年来才发布40余条视频作品。这是因为,他的手工作品往往工序复杂,要花费很长时间去琢磨每个细节。此次复刻三星堆金杖也是如此。金杖由木杖和外层包卷的金皮组成,金皮的一端雕刻了箭、鸟、鱼等形象组成的纹饰图案,这些图案的轮廓在不到1毫米的区域錾刻了两条平行且流畅的纹路。此前,王莘阁已在薄铜板上练习了1个月的錾刻手艺,然而怎么都没法精细刻出两条平行线,制作一度停滞。直到两个月后的一天,他灵机一动纯金是有软度的,直接在金皮上压划出纹路,再在反面加深,也能形成同样的

6、效果。他用自制的牛骨刀,终于刻出了两条平行纹路。金杖内里使用的木杖,是王莘阁在三星堆附近的山头处挑拣的枝条,再从四川寄回上海。黏合用的胶是他熬的鱼鳔胶,这也是古蜀人使用的原生态胶水。“我希望尽可能还原器物的本色。”在他看来,器物的外形可以替代,但内在的技艺无可取代。虽然跟专业的文物修复相比,他的手艺还不够精湛,但在业余爱好者中已是极高水平。王莘阁在视频中也会说明:“补全的地方很多都是根据现有文物推测而来,手法笨拙,还请见谅。”一个又一个作品、一期又一期视频,技艺于他而言,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我只是一个手工爱好者。”王莘阁说。感悟巧思,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理解成功复刻出面具与金杖,让王莘阁收获

7、了更多关注,“好像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感觉自己上了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技艺是与古人对话的一种方式。制作时,每一次落锤都要保证不能锤歪,稍有不慎就会锤破,“也许3000年前的那位工匠,也同样小心翼翼。”看到成品那一刻,王莘阁又想象,“那位工匠也一定曾被这种美丽耀眼震撼”。“感觉真的非常奇妙。用纯手工的方式,仿佛真的能感觉到3000年前的工匠在制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这些感悟或许真的可以穿越时空。”王莘阁说,这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也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在制作过程中,王莘阁常常突然领会到古时工匠的巧思与智慧,由此对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理解。制作金杖时,曾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莘阁:明明刻

8、一次纹路就已经十分明显,为什么要刻两条线?复刻后他似乎理解了古人的用意。这些繁复纹路看起来只是装饰,但对古人来说,看似简单图案的背后,蕴含的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今,视频网站上不少博主都在努力创作,王莘阁也收获了很多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伙伴。“网友们的评论鼓励着我。”他说:“我希望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分享对文化的理解,不仅可以体验手工的快乐,还可以把制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传递给大家,找到共鸣。”王莘阁说,自己只是一个爱好优秀传统文化并乐意尝试新鲜事物的普通人,“年轻人有着自己的个性,大家正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本版制图:张丹峰02“世遗”牵手“非遗” 南音阔阔真再现

9、海丝传奇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11-05 09:29中新网泉州11月4日电 (记者孙虹)“别离元宫”“邂逅刺桐城”“破浪乘风”在新晋世界遗产地福建泉州,一部以“非遗”南音艺术讲述“海丝公主”阔阔真的作品连续两天演出,赢得观众好评。作为泉州市第34届戏剧会演的重要剧目,南音阔阔真2日、3日晚率先上演,并以直播形式对外播出,再现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景象,向海内外弦友展示泉州南音独特的魅力。演出伊始,12把琵琶同时演奏南音名曲公主别,婉转动人的曲调响起,将这段根据真实历史创排的故事娓娓道来:元世祖忽必烈晚年,为了推行“偃武修文”的国家政策,促进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忍痛让自己最疼爱的养女阔阔真

10、远嫁波斯。阔阔真公主从刺桐港出发,经历三年的海上漂泊,遭遇风暴、饥渴、热瘴、兵燹等灾难,原本声势浩荡的船队,大多船覆人散。陷入绝境的阔阔真率领残部,奋起扬帆,最终与马可波罗在海上会合,不负使命,抵达波斯。两度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庄丽芬,饰演远嫁波斯的阔阔真公主。在她看来,阔阔真公主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一段辉煌的远航壮举,成为中国古代出嫁最远的一位公主,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海丝”传奇。泉州南音是随着中原文化南传,发祥于泉州用泉腔闽南方言演唱的古乐,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2009年,南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立足泉州南音根脉开拓创新的阔阔真,集结了泉州南音

11、乐团近40位优秀演职人员担当主创,还吸引了国内一流创作团队加盟。阔阔真由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安凤英执导。她说,现在观众的审美水平提升了,生活节奏也在变化,传统文化均面临创新发展的问题,阔阔真是南音传承创新发展的力作,在传统南音演绎和舞台呈现上均作了大量的探索。“阔阔真最大的亮点是取材自真实的历史故事,与泉州这座城市密切关联,谱写了海上丝绸之路新的传奇故事。”阔阔真文学本作者谢子丑如是说。今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庄丽芬告诉记者,伴随着泉州成功申遗,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世遗泉州,再现这一古代“东方第一大港”风采。03破解

12、敦煌壁画中的域外文明密码由一场冷门绝学团队项目开题报告会说起作者:本报记者 王冰雅 宋喜群光明日报( 202敦煌壁画中的经典舞姿“反弹琵琶”,其造型源于异域。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考证,“反弹琵琶”形象从异域传播到盛唐长安,再到中唐敦煌,其形象经历了从胡人变成汉人、从男性变为女性的转变。“反弹琵琶”形象的转变过程,正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交融的见证。“反弹琵琶”形象溯源,是“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近日,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在敦煌研究院举行开题报告会。该项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和敦煌研究院三家单位联合,由葛承雍担任

13、首席专家,以敦煌壁画为研究切入点,破解敦煌艺术中的域外文明密码。推动冷门绝学研究的具体实践“国家设立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就是要通过这些项目打通关节,推动学术的发展,最终推动文化进步。”开题评审专家,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孙英刚说。“学术之用在于通过人们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学术的核心意义在于开发民族智慧。”开题评审专家、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说,促进学术,特别是冷门绝学的发展,意味着提升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从这个角度看,国家设立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有长远的考量和重要的意义。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首次设立冷门绝学团队项目,全国仅有20个项目入选,内容包括甲骨文、金

14、文、简牍文献、敦煌遗书等。作为入选项目之一,“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课题无疑是推动冷门绝学研究的具体实践。“今天研究敦煌,中外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项课题必将对我们今天认识古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敦煌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开题评审专家,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就敦煌学研究而言,据统计,国内外出版的各类敦煌著作图录达3000种以上,但是最前沿的成果仍然不多,“高精尖缺”的问题仍然存在,考古成果转化为文明史的国际影响还不够。追求国际性的学术影响,把敦煌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列为重中之重;深度融入国际学术,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敦煌艺术、认识中

15、国文化、认识中华文明“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在立项之初,就把“产出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写入开题报告。“在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海外敦煌学呈逐渐衰落之势。项目团队乘势而上搭建平台,力图开拓和掌握新时代话语权,我相信文化自信的力量和中外结合的优势,将推进百年来的敦煌研究继续走出去的步伐。”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道。走出敦煌看敦煌葛承雍介绍,“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主要探讨域外和中国本土艺术创作的双向互动关系,即域外艺术如何影响以敦煌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的艺术创作,以及中国本土的艺术创作又如何传播影响到域外。“敦煌研究中需要解读有关中西交流的问题很多,有很多艺术造型与纹样仍是未解之谜,因此没有外来文化参照,我们很难看清不同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葛承雍说,“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要把隐藏在敦煌艺术中的文化密码揭示出来,从厚重文化积淀中解码文化基因,多角度挖掘其中的外来文化价值。”作为子课题项目负责人之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沙武田认为:“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敦煌,这是开展研究的一个基本思路。做敦煌研究不能局限在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