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低版本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17299272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低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低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低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低版本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低版本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低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低版本(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 区域特征:整体性(同一区域)、差异性(不同区域)、开放必须生、层次性、可变性二、 地理环境运载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差异(两地地理环境特征进行比较):地理位置差异 气候条件差异 地了条件差异 矿产资源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农业生产方式,耕作制度,生产品种等差异三、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功能获取信息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查询,表达数据等)定位组成关键装置:传感器: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息接收机应用资源调查

2、,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监测等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几应用到地图均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定位,导航,测速 第二单元 区域生态建设一、荒漠化治理、荒漠化类型: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和石质荒漠化、荒漠化原因(以西北地区为例)自然原因有:气候干旱,降水少(原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等、荒漠化防治对策及措施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沙治碱相结合原则 防治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合理利用

3、水资源;利用重托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植树种草,设置沙障等);治理措施: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二、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维护地球的碳氧平衡;调节便于气候(地球之肺);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世界生物基因库2、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植被体内,植被一量被毁,养分很快丧失,整个雨林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3、亚马逊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雨林被毁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根本原因) 人类的开发(直接原因)开发计划:修建亚马逊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跨国企业开发(建设大型牧场等)三、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

4、生态问题分析典型地区生态问题成因治理措施东北地区黑土流失,湿地萎缩,森林破坏黑土被开垦后引起土壤侵蚀;沼泽开垦;林木超采,毁林开荒等植树造林,土壤培肥;停止开垦沼泽;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春季干旱,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处地下水距离地面近调节控制水盐运动西北地区荒漠化,盐碱化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农牧区生活用能问题;构筑防护林体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采取工程措施(打坝拦淤);生物措施(

5、植树种草)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第三单元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资源能源的开发(以山西为例)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量大质优,埋藏浅) 1、资源开发条件 市场广阔:距东部工业区近,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地处我国中部,有多条运煤线路:大秦线,神黄线和焦日线)2、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发展炼焦业和建设坑口电站)3、能源的综合利用:构建多条产业链(煤焦化,煤铁钢,煤电铝),使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环境保护与治理(1)煤炭在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开矿,剥离表土

6、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地下采空区地面塌陷(2)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山西缺水),大气污染,酸雨等,运煤压力大(3)治理措施:生态环境建设:矿区复垦,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建立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洁净煤技术,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环境保护建立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三废”的治理 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二、

7、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1、流域自然背景的分析方法(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河流源地-保护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集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合理分配水资源和水质保护)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 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较多(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较大 水能丰富水系:支流众多,水量大矿产资源:有丰富的铜矿、煤炭、铁矿等资源(炼铜业发达)、流域早期开发及其后果掠夺式开发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贫困、流域的综合开发:以梯级开发为核心(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提高水质、土地利用等第

8、四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一、区域农业发展(东北地区为例)1地理条件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自然条件 地形: 三面环山,沃野千里,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土壤: 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工业基础好;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多),生态环境较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2、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东北平原,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松嫩平原,种植面积向北递减)、春小麦(三江平原,种植面积向北增加)、水稻(辽河平原,种植面积向北递减) 三大农业区 林区与特产区:苹果梨(延边)、柞蚕茧(辽东) 畜牧业区:大兴安岭以西地区3、商品粮生产基

9、地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 地区专业化生产4、农业发展方向及重点农业地区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平原地区面对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发展优势产品生产,确保粮食需求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牧民收入,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中心,发展特色农业及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1、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环境)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国内背景,前提条件,也是特殊条件)良好的

10、区位条件:地处沿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租低;毗邻港澳台,近东南亚;全国最大的侨乡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加工业为主,附加值较低资本积累慢)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政策优势丧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地价上涨产业升级高科技产业(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珠三角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3、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及对策产业升级困难(原因:产业基础薄弱;市场腹地小;科技实力和人材队伍处于劣势)对外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不足)主要问题 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料工业和装

11、备制造业 加强规划和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第五单元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资源的跨区调配1、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赋存不匹配2、西气东输工程 途径省区: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途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1)线路走向起点:轮南 线路一:塔里木盆地 上海 途径省区:新、甘、宁、陕、豫、鄂、赣、粤途径地形区: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三角 起点 线路二:阿拉山口 广州 东部地区:能源生产时小但消费量大;西部地区:能源生产量大但消费量小,资源优势难以发挥(2)西气东输实施原因我国能源

12、生产与消费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求: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问题严重(大气污染和酸雨)、运输压力大 天然气优点:清洁,发热量高,运输方便,安全,损耗小 我国天然气分布特征:东多西少,北多南 油气资源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 主要公布区:四大气田区:我国四大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地区 东部油气资源产量递减,西部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备接替区()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大气质量;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发挥东部经济技术优势,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促进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对西部地

13、区的影响 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减轻沿线农村地区因生活用能问题导致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有利于调配能源地域分布不均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对全国的影响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沿线城市大气质量二、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数量、质量、价格);内部交易成本(生产组织、职工培训、工业联系等)发展中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市场因素(开辟国际市场、避开贸易壁垒、关税等)其它因素:原产地地价、环境污染、国家政策调整等。所转移的产业的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工业最容易发生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口多、消费能力增强、市场需求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