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作物主要害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7086523 上传时间:2021-11-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作物主要害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秋作物主要害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秋作物主要害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秋作物主要害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秋作物主要害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作物主要害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秋作物主要害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康国强秋作物害虫种类众多,在舞阳县为害严重的主要有粘虫、甜菜夜蛾、玉米螟、二点委夜蛾、草地贪夜蛾等害虫,主要为害玉米、大豆等秋作物,每年都会造成秋作物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群众对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认识不清楚,容易混淆,不能准确识别,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一、秋作物主要害虫种类1、粘虫。粘虫又称行军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咬食叶片,发生严重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粘虫具有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是秋作物重要的农业害虫。(1)幼虫特征。幼虫共分6龄,黄褐色或灰褐色,头盖有网纹,两侧有褐色纵纹,5条白色纵线,体色因食料和环境不同,

2、变化大,体表光滑,无黑色黑点(毛瘤),头部有“八”字形蜕裂线。(2)为害症状。玉米粘虫主要为幼虫咬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可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发生严重时,可吃光叶片,只剩作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一块玉米田被吃光,幼虫常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为害,所以又叫“行军虫”。一般地势低洼、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2、甜菜夜蛾。甜菜夜蛾。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多科顽固形害虫,主要为害花生、大豆、玉米、蔬菜等作物,以葱类作物危害损失最重。(1)幼虫特征。幼虫的体色变化较大,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色

3、。其明显的特征是:幼虫腹部气门的下线呈明显的黄白色相间纵带,这条带直达腹部末端。气门后上方各具有一个明显的白点。(2)为害症状。初孵幼虫常常聚集在作物的心叶为害,取食叶肉,留下白色表皮,四龄以后食量增大,叶片被咬成不规则的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叶肉被吃光。3、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主要虫害。春、夏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其以夏播玉米危害最重,受害部分丧失功能,影响籽粒产量。(1)幼虫特征。幼虫分5个龄期,头壳呈黑色,头部和胸部连接,有纵线三条,背线较明显。(2)为害症状。玉米螟幼虫主要危害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潜入心叶蛀食,造成针孔或花叶,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展开可出现横排的“枪眼”形状。4、

4、二点委夜蛾。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的夜蛾科。该虫在形态学上与地老虎有明显区别。二点委夜蛾是近几年开始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由于其侵害部位和形态上的相近,农民朋友常常把二点委夜蛾误认为“地老虎”。(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 12mm,翅展20mm。雌虫体略大于雄虫。前翅褐色,具暗褐色细点;内线、外线褐色,环纹有一黑点;肾纹较小。腹部灰褐色。雄蛾外生殖器的抱器瓣端半部宽,背缘凹,中部有一钩状突起。(2)为害症状。二点委夜蛾主要在土壤表层处危害玉米根部,咬断玉米地上茎或浅层根,受危害的玉米田轻者玉米植株东倒西歪,重者可造成缺苗断垄,玉米田出现大面积空白地,甚至毁种。二点委夜蛾喜阴暗潮湿,畏惧强光,在玉

5、米根部或者湿润的土缝中存活,遇到声音或震动呈“C形”假死状。厚麦糠高麦茬为二点委夜蛾发生提供了主要的生存环境,麦糠麦秸覆盖面积大的、播种时间晚、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受害严重。5、草地贪夜蛾。草地贪夜蛾是去年迁入我国的一种农业害虫,同样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飛性害虫。该虫具有适生范围广、迁飞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发生危害重等特点,主要为害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可造成严重减产。(1)幼虫特征。幼虫生长发育阶段共6个龄期,由浅绿色变成棕褐色,腹部第八节的背面有4个明显的黑色斑点,似麻将牌的“四饼”。头壳上有一个倒“Y”形的蜕裂线。在取食最后的23天内,取食量约占整个阶段的80%左右。(2)为害症状

6、为害玉米时,13龄幼虫常隐藏在心叶、叶鞘等部位,为害造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会吐丝,借助风力可扩散到周边的植株上为害。46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条形”孔洞,可将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二、综合防治技术根据秋作物主要害虫的发生为害规律, 结合预测预报,因地制宜采取理化诱控、生物生态控制、应急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强化统防统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及时控制害虫扩散危害。1、理化诱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高空诱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物诱杀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压低发生基数,减轻危害损失。2、生物防治。采用白僵菌、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

7、V)、 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早期预防幼虫,充分保护利用夜蛾黑小峰、螟黄赤眼蜂等天敌,因地制宜采取结构调整等生态调控措施,减轻发生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促进可持续治理。3、科学用药。对虫口密度高和集中连片发生区域,抓住幼虫低龄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 点杀点治。推广应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甲维盐、虱螨脲、 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风险农药,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 轮换使用和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识别掌握不同害虫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症状,对照症状开展防治工作。应大力推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真正实现绿色防控,确保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少环境污染。(作者单位:462400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植保植检站)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