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金州区人才发展规划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217074925 上传时间:2021-11-30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3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市金州区人才发展规划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大连市金州区人才发展规划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大连市金州区人才发展规划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大连市金州区人才发展规划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大连市金州区人才发展规划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连市金州区人才发展规划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市金州区人才发展规划报告(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35 / 36区“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区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需要具有高胜任力、高绩效和高认同感的人才队伍的大力支撑以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支撑。根据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人才开发“十一五”规划,现制定区“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一、人才发展的总体形势(一)“十五”人才工作的总体情况“十五”期间,围绕区中心工作和经济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机制,扩大人才规模,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环境,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果。1、人才工作战略地位明显提

2、升面对区域竞争和区位发展要求,区委区政府适时提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以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组建人才工作协调领导机构,建立人才工作组织网络,统领全区人才工作。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规定、评选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优秀人才工作方案、关于建立区级领导干部联系享受区政府特殊津贴暨优秀人才制度的实施意见、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区人才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等人才政策,首次将人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全区人才总量呈现良好增长态势。截至2005年底,全区人才总量达80373人,其中党政人才1691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5935人

3、,专业技术人才17559人,技能人才23767人,农村实用人才15393人。本科与以上学历人才10374人,大专学历人才16944人。3、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基础教育累计投资达11亿元,“双高普九”成效显著。继续教育培训渠道多样,参与广泛。2005年全区企事业单位共有37835人次参加各类培训,其中管理人才7620人次,专业技术人才16947人次,技能人才13268人次。2006年各类人才培训投入加大,境外培训形成制度,仅党政人才培训就投入经费360多万元。4、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全区工程技术人才8600人,占专业技术人才的49.0%,人才流向与区工业强区战略相一致;非公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5年非

4、公有企业拥有人才54507人,占人才总量的67.8%,人才流向与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府导向相一致。5、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加强人才服务中心建设,为人才合理流动与配置提供必备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人事代理、人才引进、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成效显著;人才市场需求调节机制基本建立,五年来有超过3万人次的求职人员、1300家次的招聘企业通过市场交流。机关事业单位部分领导干部的选拔与新进人员的录用也走向市场化,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显现 。(二)“十一五”人才工作面临的问题“十五”期间区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区“十一五”期间重要的战略定位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5、1、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区人才总量仅为人口总量的13.4%,低于地区20.9%的平均水平;高层次人才缺乏,有高级职称的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稀缺。全区四大产业基地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其总量的15.8%;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等领域;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偏小,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2.1%。2、涵养人才的大环境没有形成人才的集聚与脱颖而出需要一定的社会大环境,区域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正是形成这种环境的关键。区目前农村人口为总人口的40%,与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并达到80%城市化率的

6、目标,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现从业人口中高中与以上学历占总人口26%的目标差距很大。3、人才培训和培养的针对性亟需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没有很好体现人职匹配原则,导致针对工作需求和能力不足的专门化培训比较缺乏,不同程度上浪费了培训资源,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培训尚未与使用、引进、选拔、考核、评价、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有机结合。4、吸引、留住人才的优势不足区人才的薪资、事业发展空间与其它先进城区相比不占优势。近年来区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只是市的70%左右;规模企业数量有限,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管理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了人才事业发展空间受阻、人才流失和吸引人才困难。5、学习型

7、文化环境尚需改善通过对区部分政府机关和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区促进终身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学习型文化还没有形成氛围,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不明显,尤其是在提供学习机会、建立学习系统、鼓励创新和分享知识方面相对滞后。6、人才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受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以与传统人才观的影响,区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水平仍然有限,人才市场的调节作用尚待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人才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影响了对人才工作进行科学规划与决策。二、“十一五”人才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围绕加

8、快城市化建设、新兴工业区建设、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实施区域人才发展战略;坚持区域人力资源发展和人与环境相匹配的理念,树立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衡量人才的新型人才观;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为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创建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学习型文化,造就一支高胜任力、高绩效和高认同感的人才队伍,为实现人才强区,全面推进和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二)基本原则1、坚持党管人才,总揽全局的原则建立健全党管人才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党组织对人才发展的引导、管理、协调以与服务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

9、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2、坚持人才与环境相匹配的原则在人才的引进、配置、选拔、使用、培养、考核、评价和激励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才与岗位相匹配、与组织相匹配、与文化相匹配的理念,使人才与环境相匹配,人才工作与地区实际相结合。3、坚持以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促进人才发展的原则从培训与发展、职业生涯发展和组织发展三大方面对区域人力资源进行高效开发、使用、引进和管理,不断提高整体人力资源素质,为高层次人才的产生、吸引和留任创造人才土壤环境。4、坚持人才发展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原则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有机整体,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

10、、机制,使人才队伍的规模扩大、素质提高、结构和分布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相适应。(三)主要目标加快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以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确保人才资源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人才总量稳定增加,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分布更加合理,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良,人才工作机制、市场功能更加完善,学习型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地区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力大幅度提升,形成区域性人才集聚高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人才总量目标“十一五”期间,人才年均增长率要达到8.5%,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2万人左右。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比重达到1700人以上,人才密度力争达到全省前列。2、人才结构目标全区拥有党政人才2000人

11、左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0000人左右,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00人左右,技能型人才40000人左右,其中高技能人才10000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18000人左右,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实用人才1000人左右。3、人才素质目标全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名,拥有国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名,博士30名,并进一步增加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党政人才队伍实现全员专科以上学历,其学本科学历由目前的24.1%提高到50%以上,关键性岗位研究生学历由目前的2%提高到10%以上,专业结构基本适应岗位要求,懂经济、法律、外语、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干部比例明显提高。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本科以上学

12、历由16.4%提高到30%左右,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家达到50人以上,以职业经理人、规模以上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主体的区级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200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本科与以上学历由18%提高到40%左右,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从现在的8.8%、45.7%、45.5%调整为12%、50%、38%。高技能人才队伍新技术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显著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和职业资格等级同步增强,高技能人才占技工总数的比重达到25以上。农村实用人才进一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带头致富能力提高,科技示作用加强,获得农民职称的人才比重占农村实用人才的30%

13、以上。4、人才分布目标人才空间分布更加合理。根据城区空间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不同专业类型人才从目前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向黄海沿岸经济带、渤海沿岸经济带、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加工园区、农业物流园区、商务中心区等新兴产业基地调整与转移。人才产业分布更加清晰。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提高全省“五点一线”支撑点三十里堡、登沙河两大临港工业区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重点加强汽车电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和精品钢材五大优势产业的人才配置;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配合登沙河国家级农业园区、杏树国家级渔港水产品加工园区、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的建设,重点加强优势农副产品种植与加工业、农业技术推广、

14、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配置;按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配合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国际农业物流园、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大黑山风景区的建设与房地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强商业、物流业、旅游业、环境工程、房地产人才的配置。三、“十一五”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一)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树立“全民学习”观念,加快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普遍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促进区人力资源素质的全面提升。重点围绕提升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素质,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单位支持、个人需要的培养机制。1、

15、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用基础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全方位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开放式学习教育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广阔的途径。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学习中的作用,建立开放式社区学校,举办社会讲坛,重视开发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培训项目,如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群体生存技能培训等,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组织群众读书学习活动,为全区人民提供学习机会。2、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针对岗位需求的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正式培训,倡导建立辅导机制,在工作中开展非正式培训和日常监督指导。把培训和工作委派、岗位交流、绩效考核、使用提拔等方式结合起来,研

16、究人才成长规律与其职业理想,调动参训者的积极性,提高培训、培养的有效性。在培训模式上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委托培养、岗位实践、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在人才培养资金方面,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建立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力量和个人组成的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投资体系,为实施人才强区和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提供经费保障。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人才发展目标,实施“3141”工程,建立人才后备库,为培养与使用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在党政人才的培养方面,围绕提高理论素养、执政能力和战略思维的目标,遵循以能力提升为主,学历教育为辅的原则,制定基于胜任力的党政人才培训计划。使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反映培训需求和职位胜任能力上的差距;使培训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