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_图文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78.47KB
约11页
文档ID:217009196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_图文_第1页
1/11

10个故事:可作准则的言与行正蒙学堂大道知行知行君2016-08-10 14:24我要分享0徳行指美好的道徳品行《世说新语》第一篇“德行”,所讲的是魏晋吋期社会士族阶层认为值得学 习的、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南朝刘义庆等编著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 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小国魏晋 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知行君特意选录“德行第一”中的十个小故事,为您详细解读世說新語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资料图图源网络)第一则【原文】周子居常云:“吾时刀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译文】周了居常说:”我只耍一段时间没有见到黄叔度,鄙陋吝啬的想法 就又滋长起來了!解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凭借财富为人所知,有些人通过权势影响別人,这些 都是外在的东西而有些人仅以内在的修养与学识,就赢得了人们的青睐黄叔 度就是后一种人黄叔度出身寒微,却冇着和颜回一样高尚的道徳与品行周乘只是冇些日子 不见他,就会意识到自己“鄙吝Z心已复生矣”这是因为黄宪(黄叔度)让周 乘(周子居)冇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他进入到一种不曾感受过的崇高境界, 让他的精神境界与自身价值得到捉升。

第二则【原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Z不能决 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译文】陈元方的儿了陈长文,有杰出的才能,他和陈季方的儿了陈孝先各 口夸耀口己父亲的功德,彼此争执不下,就去请教祖父陈蹇陈蹇说道:“元方 和季方的功德相当,难分伯仲啊!解读:人们习惯了评比权势、财富、功绩、名誉,借此评出一个人的优劣高低这 些东西属于有形的可据量的,确实是可以比但道德是无形的,且包含十分复杂 的东西,又怎能比出谁高谁低呢?道德品行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受制于内在的 成分多,显露于外在的成分少有许多看不见的因素,比如个人的性格倾向、主 观能动性、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综合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行对于这些 内在的抽象因素,是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予以评判的陈太丘正是深明这一道理, 才发出了 “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的感叹吾时刀不见黄叔度 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资料图图源网络)第三则【原文】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 口J去!”巨伯曰:“远來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 ”贼 既至,谓巨伯N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 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冇 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译文】苟巨伯远道去看槊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郡城,朋友 对苟巨伯说:“我现在快要死了,你还是走吧! ”苟巨伯道:“我不远千里来看 槊你,你却叫我离开损害道义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苟巨伯做的事吗? ”敌寇 到了以后,对苟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何方壮士,竞敢 独自留下? ”苟巨伯回答道:“朋友有病,我不忍弃他而去,宁愿用我的生命来 换他的敌寇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入侵了有道义的 国家于是撤军回去,全城也因此得到保全解读危难时刻逃命II保,这是人的本能朋友既已病重,自己留下来也于事无补, 那抛弃朋友也是可以理解的也就说,如果荀巨伯逃走,根本无可非议但他不 顾自己性命而留了下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十分重情重义的人在过于理智的人 看来,荀巨伯的做法可能是愚蠢的然而,对于以情意为重的人来说,荀巨伯这 么做却是英雄Z举因为,人难得的不是在顺境中为朋友做点什么,而是在逆境 小与友人共患难这不关乎理智,而是关乎一个人的精神意志和他对道义的坚守 荀巨伯把情义看得比理智、自己的性命述重,他的人格魅力由此充分展现了出来。

第四则【原文】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译文】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嗣宗(阮籍)言谈最谨慎,每次和他谈话,他 的言辞都很奥妙深远,从来不褒贬别人解读阮嗣宗生活的年代,止值魏国末期那时候,晋文王擅口专权,独揽朝政 那些对晋文王不满的人,言语稍有不慎,就会招來杀身Z祸因此,在生性多疑、 心胸狭隘的晋文王面前,阮嗣宗不是不会评论他人的长短,而是竭力避免是非曲 直,以求口保虽说是出于保全自己的目的,但阮嗣宗这一做法却也冇值得学习的地方无 论处在什么年代,与人交往时都应该谨慎说话少论他人长短说话直接反映出了 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在交际中学会说话,不说他人坏话着实很重要友人有疾不忍委Z (资料图图源网络)第五则【原文】梁王、赵王,国Z近屈,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 以恤中表Z贫者或讥ZS: “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冇徐,补不足,天 之道也译文】梁王司马彤和赵王司马伦都是皇帝的近亲,贵极一时中书令裴楷 请求这两个封国每年拨出几百万租税钱,来周济皇亲国戚中那些贫穷的人有人 责备他说:“为什么向人乞讨钱财来施行恩惠? ”裴楷说道:“破费有余的来补 助欠缺的,这是天理解读老了说:“天Z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Z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一切事 物,唯有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有发展的可能一旦有一端走向极端,就会导 致内在的冲突和孑盾爆发裴楷的回应其实指出了一个玄妙的口然法则然而, 裴楷敢于做出这种看起來像是乞讨的行为,除了因为他深知这一口然法则,更是 因为他具有止义的品性他个人并不爱财,生活中他也不追逐豪奢的消费,而是 过着俭朴的生活但当他跟权贵打交道时,总会时不时向对方索要衣服、车马Z 类的财物,过后施舍给穷人他这么做没有个人目的,而仅是出于他的止义和理 想第六则【原文】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 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后遭乱渡江,每经危难,常有 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译文】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邀赴宴,发现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 态,便让出自己的那一•份送给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 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 ”后来遭逢战乱,过江避难,每遇危急,常常有 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问他是什么原因,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解读给予他人恩惠,不在于恩惠的大小,而在于是否雪中送炭,是否尊重他人 也许,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自然的举动,会给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而最 后,因为这小小的帮助,自己也受惠于他人更大的回馈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 为”,顾荣用一份烤肉,换取自己的性命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只有结交权贵才会对自己有好处其实,心怀 善意,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也许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对于他人来说, 可能意味着莫大的扶持与安慰反过来,被你帮助过的人,即便是身份卑微的小 人物,有朝一日可能也会帮上你的大忙损有徐补不足夭Z道也(资料图图源网络)第七则【原文】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Z气亦备"【译文】太傅谢安非常敬重褚季野,曾经称颂说:“褚季野虽然嘴上不说, 但是心小的喜怒哀乐就如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冷暖阴睛全都明口解读谢安称赞褚季野的话,是说褚季野话少而内心通透,能够看清世事与谢安 对褚季野的评价类似,桓彝也说:“褚季野皮里阳秋”意思是说褚季野口头上 虽然不评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但是他肚子里却装冇一部《春秋》,自冇是非褒贬 的标准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见解,而很多人也往往不愿意错过发表自己 意见的机会然而很多时候,说出自己的意见并无多少实际意义,不过是图口舌 之快适当的沉默,是聪明之举这样做,一来可以避免祸从口出,得罪他人。

二来可以在别人对自己议论吋留一份平心思考由此可知道哪些话是听都不要听 的,哪些话需要象征性地应对,哪些话是真正有利于自身的在理智的思考过后, 仍遵循自己的内心,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总之,不急于表现自己,不与他人 争一吋高下,是一种低调的聪明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褚季野,保留自己的立场和 原则,不随波逐流,更不人云亦云第八则【原文】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口 教儿译文】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问太傅谢安道:“怎么从来没见过您教导 儿子呢?”谢安回答说:“我时时都在用自身的言行教导儿子解读谢安的夫人擅长言教,动动嘴皮子,讲一些大道理,以为就是教育了孩子 其实,言教的效果是极为有限的,这是因为实施言教的人,往往理论有余而实践 不足,这样在孩子身上所起到的效果肯定不会太深刻身教却不同,实施身教的人,虽然理论较少,但是他将教育的想法和内容, 全都落实在一言一行上,并让孩子看到了切实的教育效果,不用多说,孩子自会 心领神会赶着人走路,不如领着人前进,这就是谢安所倡导的教育方式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将口己的了女早早地送进学校,在这些父母看來,尽 早地进入学校学习知识,才能避免孩了输在人生起跑线上。

其实,对于孩了來说, 学习怎样做人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且前者往往在学校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这就 需要发挥家长父母的作用褚季野虽不言 而四时之气亦备(资料图图源网络)第九则【原文】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簞,因语恭:“卿东来,故 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 坐荐上后大闻之,其惊,曰:“吾木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 恭作人无长物译文】王恭从会稽回来后,同宗的王忱(王大)去看望他看见他坐着一 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冇这种东西,可以拿 一张给我王恭没有说什么王忱走后,王恭就派人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送给 王忱他自己既没有多余的竹席,就坐在草席子上后来王忱听说这件事,很吃 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问你要呢王恭回答说:“您 老人家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解读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鹳鹘巢林,不过一枝,嚴鼠过河,不过饱腹 鹳鹘停在整片森林,要筑巢也不过占用一棵树而已,整片森林对它没冇用;嚴鼠 从一条河里经过,能带走的水也不过一肚子而已,整条河流对它也没冇用所以, 鹳鹘也好,嚴鼠也罢,只需要取自己需要的部分,不可冇霸占Z心。

王恭说他做 人没冇多余的东西,也是这个道理人活在世界上,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适当地索取是必要的,但要知足现 实生活中,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因为欲念太深,只顾索要,不知满足,想得到 的东西太多而能力无法兼顾,所以纠结、愤怒、不幸福这吋候,就要多向王恭 学习了第十则【原文】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 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 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 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Z报也译文】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 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回家后,(陈 遗)就(把它)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侵入吴郡,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袋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 开战,结果(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到山林沼泽中,(没冇粮食吃) 大多数人都饿死了,只冇陈遗依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对他纯厚孝 心的报答 解读陈遗得救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因为他养成了良好的孝行习惯,而有句话 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所以说,陈遗得救,是有 前后关联的因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