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三节 莲藕种植技术莲藕原产印度,很早就传人我国,在南北朝时代,莲藕的种植在我国就已非常普遍了云南主产莲藕的地区有澄江、玉溪、新平、呈贡、弥渡、文山、广南等县(市)加工名优产品的有澄江藕粉一、主栽品种 我国莲藕的分类有藕莲、子莲及花莲三大类藕莲以收获肥嫩的地下根状茎为食用器官,藕莲按对水层深浅的适应性又可分为浅水藕和深水藕两大类子莲以采收莲子(莲米)为主,以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栽培较多花莲以观赏为目的,目前在风景名胜区和公园栽培较多 云南省内栽培的藕莲以红花藕莲为主,近年来安宁、晋宁等也引进白花浅水藕莲栽培且面积不断扩大以下三个品种是武汉水生蔬菜研究所近年选育的新品种 1.鄂莲一号:早熟、花少、人泥浅,主藕6~7节,长130厘米,单支重5千克左右,皮色黄白7月上旬每亩可收青荷藕1000千克,9~10月后可收老熟藕2000~2500千克左右,宜炒食 2.鄂莲四号:中熟、花白色,主藕5~7节,长120~150厘米,单支重5~6千克,梢节粗大,皮淡黄白色7月中下旬可收青荷藕,亩产750~1000千克左右,9月可开始收老熟藕,亩产2500千克左右,生食较甜,煨汤较粉,也适宜炒食。
3.鄂莲五号(3735):早中熟、主藕5~6节,长120厘米,藕肉厚实,通气孔小,表皮白色7月中下旬每亩产青荷藕500~800千克,8月下旬产老熟藕2500千克生长势旺,不早衰,抗逆性强,稳产,炒食和煨汤的风味都好,在南方和出口市场倍受欢迎 二、种植要点 (一)栽培季节及方式 秧田栽藕一般惊蛰前后,也就是撒水稻秧前,整好秧田.先栽藕后撒秧用藕藤栽,稻秧起身后约在小满前后,可节约藕种 (二)栽植土壤及藕种的选择 莲藕是向下生长的,当遇到硬物就阻死藕藤,停止生长,所以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的湖泥土及黄泥土为好.砂土、瘦红土均不适宜其生长 莲藕含水分多,不耐贮存,超过一周,心部就会变黑首先挖藕时要小心,不能损伤嫩芽,也不能折断根状茎,否则水流人会腐烂 根据澄江县藕农的经验,多数是留宿根的老塘藕,在一块藕田内轮换留种,即今年留田中间,次年留上埂边,第三年留下埂边,使秧田土壤轮流得到翻挖炕晒,秧田肥,藕粉多,产量高窄的秧田可留60~80厘米宽的一条,瘦田可留l米左右宽,大的秧田可留2~3条 (三)栽植及密度 1.新栽藕:藕种在惊蛰前后即发芽生根,一般在2月底3月初栽完,株行距1.31.7米。
栽时藕头要向外,向下,稍倾斜,埋人土中3~4厘米深,每道节都会长侧枝,谷雨后出苗条栽和塘栽方法:条栽——在秧田中间,刨开60~70厘米宽,20厘米深的沟,每隔3米埋入藕种4~5支,并用土盖好 塘栽——在秧田内每隔3米,挖直径约l米左右的塘,将藕种5支纵横斜放入塘内埋好,放入水即可 2.用藕藤分株栽植:待藕种在秧田中生根发芽,枝藤伸长串开,此时从发根节位连根带芽取出,每道节芽长60~70厘米为一株,于5月中下旬拔秧后栽下像排红薯秧一样,栽深16厘米左右,太深易烂芽,太浅会被晒死此法虽然当年产量稍低但可节约藕种,第2、3年即可与老藕田产量一样 (四)田间管理 l.除草摘叶:在荷叶封行前结合追肥,进行除草,杂草可踩人田中作肥料定植后一个月左右,浮叶渐枯,应摘除,以利通风透光,夏至后有5~6片立叶时,生长茂盛,开始封行结藕,不宜再除草,除草时应在卷叶的两侧行走以免损伤藕身;藕莲出现花蕾或开花,要消耗大量养分,但摘断后雨水淋人又易导致烂藕,为此可以折弯,不可摘断 2.追肥:立夏后开始追肥,一般可用蒿子及苦草、豆秆等绿肥普遍施,第二次在芒种至夏至,重点追藕田四周及长势差的地方,夏至后停止追肥。
3.调节水位:从栽种到萌芽阶段宜灌浅水约10厘米左右,以提高地温利于出苗,随着立叶及分枝的生长,逐渐加深水层至15~20厘米结藕期及采收前宜灌浅水;暴雨过后要注意排水,否则淹过立叶,短期造成减产,严重时导致死亡 4.理顺藕头:6月份藕藤迅速向四周延伸,有些窜到埂边,穿过田埂,有的地方窜不到又形成空白,此时要进行人工理藤,一般在中午藕藤绵软不易折断时,刨开泥巴,拉起藕藤,转头理向空白地再埋人土中即可 (五)成熟采收 莲藕的生长期约5~6个月,当地上部立叶大部份枯黄,藕已充分成熟,即可陆续采收.采收前先排干田水,使土壤变板即可用锄刨挖一般可根据市场需要从9~10月直到次年发芽以前挖完莲藕主要病害及防治(一)腐败病、黑根病 1.症状识别 此病主要侵害地下茎节,造成莲藕变褐腐烂,植株地上部变褐枯死茎节受害,剖视病茎可见部分维管束变褐,由种藕向当年新生地下茎节蔓延,严重时地下茎节都呈褐色至紫黑色腐败,不能食用由于地下茎节受害,植株输导组织受阻,地上部叶片褪绿变黄,逐渐由叶缘向里变褐干枯或卷曲,导致叶柄顶部弯曲、变褐干枯严重时藕田一片枯黄,似火烧一般挖检病株地下茎节,可见藕节上产生蛛丝状菌丝体和粉红色粘稠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团。
2.发生特点 主要是因过多、过晚压青、气温高、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使莲藕发生生理障害所致通常稻田改种莲藕、夏秋季高温则发病重;其次是病菌侵染所致,带菌的种藕和病土为田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栽种带菌种藕长出的幼苗即成为田间中心病株,先是地下茎节和根系发生病变,后扩展到叶柄和叶片带菌种藕是本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因素,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深根系品种较浅根系品种发病轻莲藕生长期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或暴风雨频繁易诱发此病藕田土壤通透性差,酸性较强,污水灌溉,食根害虫严重,施用未腐熟有机肥,过量偏施氮肥或水温持续偏高等.病害发生严重 3.防治方法(I)重病田实行与其他作物2年以上轮作2)种植前深耕翻耙藕田,适当晾晒土壤,撒施生石灰消毒(3)精选无病种藕,用多菌灵、双效灵、敌磺钠、高锰酸钾等浸泡种藕4~6小时后晾干栽种4)加强肥水管理,施足腐熟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使用,生长期适时适量追肥,防止偏施氮肥按莲藕不同生育期的需要科学管理水层,深浅适中,以水调温、调肥,防止因水温过高或长期深灌加重发病 (5)药剂防治:及时拔除病株,清除发病茎节后排水施药防治,可选用噻菌灵、丙环唑、双效灵、多菌灵等药剂,用细土拌制成药土后均匀撒入浅水层。
(二)褐斑病、黑斑病 1.症状识别 (1)褐斑病: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叶片染病,初在叶片上产生绿褐色小点,以后扩展成红褐色至暗褐色不规则形至多角形坏死病斑,外围常具有黄色晕圈,病斑常具有同心轮纹,后期病斑常相互汇合成大的斑块,致病部变褐干枯叶柄染病,易断折下垂空气湿度高时病斑表面产生灰褐色稀疏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浅褐色至黄褐色小点,逐渐扩展成圆形至不定形绿褐色或黄褐至褐色枯死斑,边缘较明显,病健交界部常具有黄色晕环,叶背面病斑颜色较正面略浅,湿度高时,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布,相互汇合成大型枯斑,短期内致叶片坏死干枯,病田似火烧一般,植株成片枯焦2.发生特点 病菌随病残组织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莲藕生长期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植株生长衰弱、田问水温高,或偏施氮肥、害虫数量多,则病害发生严重 3.防治方法 (1)莲藕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组织,集中妥善处理 (2)重病田块实行轮作,合理密植,科学管理,控制病害发生发展。
(3)在发病初期选用敌菌灵、甲基托布津、乙烯菌核利、氯苯嘧啶醇、代森锰锌、丙森锌等喷雾防治 (三)根腐病、疫病 1.症状识别 (1)根腐病:主要为害茎节,多从节间开始侵染,逐渐向里扩展蔓延,使茎节呈不规则水渍状变褐腐败,在病部表面产生稀疏平铺状白色菌丝层,终致茎节全部变糟腐朽,不能食用植株地上部随病害发展,叶片褪绿变黄,由叶缘向里萎蔫坏死,最后枯朽 (2)疫病:主要侵害叶片,以浮贴水面的叶片受害严重叶片染病,初为绿褐色小斑,以后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定形黑褐色湿腐状病斑,病斑颜色分布不均匀,多个病斑相互连接致叶片变褐腐烂或干缩,贴水叶片不能抽离水面严重时叶柄亦因病坏死腐烂 2.发生特点 都由疫霉属病菌引起,病菌随植株病残组织,或以卵孢子散布在田间越冬,借水流传播蔓延高温多雨、空气潮湿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品种间存在着抗性差异 3.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严禁移栽带病秧苗,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 (2)加强水浆管理,遇有水涝在水退后应及时冲洗叶面 (3)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烯酰吗啉锰锌、霜脲锰锌、甲霜灵锰锌、或霜霉威盐酸盐等药剂喷雾防治。
(四)叶腐病 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浮贴水面的叶片,在叶片上形成不定形或S形、蠕虫形坏死病斑,黄褐色至黑褐色病叶上病斑多密布连片,短期内病叶即变褐坏死坏死部位后期出现白色皱球状菌丝团,最后产生茶褐色颗粒状小菌核发病严重时,叶片和叶柄都坏死变褐,新生叶难以抽出水面 2.发生特点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漂浮到水面,气温回升后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叶片,病菌发育温度15~39℃,适温25—30℃夏、秋季高温多雨易发病 3.防治方法 (1)采收后及时彻底清除病株残体,集中妥善处理 (2)生长期加强管理,发病初期清摘病叶后降低田问水位,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菌核净、甲霜灵、甲基硫菌灵、乙烯菌核利、异菌脲等均匀喷洒下部叶片 (五)斑枯病 1.症状识别 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多从叶缘开始侵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以后发展成近圆形坏死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形大斑,有的略具轮纹,后期病斑易穿孔脱落,其上可产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害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形成大型孔洞,致病叶枯死。
空气潮湿,病叶腐烂 2.发生特点 病菌越冬存活,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和害虫传播,形成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病菌生长适宜温度20~25℃,湿度90%以上莲藕生长期多雨,植株生长衰弱、通风透光不好容易发病老叶、浮叶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防止偏施氮肥 (2)田间零星发病时,及时摘除早期病叶带到田外妥善处理,减少田间病菌 (3)必要时在发病初期选用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异菌脲、戊唑醇等药剂喷雾防治 (六)炭疽病 1.症状识别 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亦侵染茎,全生育期都可发生幼叶染病,病斑近圆形,紫黑色,具有不明显轮纹成株染病,在叶片上出现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红褐色,略凹陷,具有轮纹,有的病斑外围具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条件适宜,叶片上病斑密布,致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严重时叶柄和茎亦受侵染,形成近椭圆形病斑,暗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很多小黑点,终致全株枯死 2.发生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座随病残体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使病害扩展蔓延。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分生孢子萌发温度10~35℃,适宜温度20~28℃,饱和湿度最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