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论语八佾》之礼乐制度解说

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2.50KB
约16页
文档ID:216252110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论语八佾》之礼乐制度解说_第1页
1/16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论语八佾》之礼乐制度解说 文档大全 > :《论语八佾》之礼乐制度解说《论语八佾》之礼乐制度解说 《论语》八佾第三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32 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34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5)乎?”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____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5)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310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 (1)禘:音d,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311 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313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5),无所祷也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2)媚:谄媚、巴结、奉承 (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14、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1)监:音jin,同鉴,借鉴的意思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15、子入太庙(1),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