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终南山

上传人:兰*** 文档编号:216187482 上传时间:2021-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维-终南山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王维-终南山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王维-终南山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王维-终南山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维-终南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维-终南山(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维:终南山篇一:王维诗赏析 王维诗赏析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他是最富盛名的诗人,竟而连李杜都有所不及.究其原因,似与他的多才多艺不无关系,他诗文.书画.音乐无不精通,深受当时权贵们的赏识,因之,他的顺利登第及官授太乐丞,于此关系极大.在张九龄任相时,王维受其知遇,官擢右拾遗,之后,他以监察御史之职奉命出使河西,有感于塞上风光,写了著名的边塞诗.安史之乱中,王维不幸被俘,迫受伪职,乱平后,得到肃宗的宽宥赦免,官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出身仕宦之家,早岁颇积极用世,然受当时社会风尚及家庭氛围的影响,他极笃佛学,深通佛理,其名与字即取

2、自深通大乘佛法的居士维摩诘之名.加之他一生仕途坎坷,官场之黑暗又使他深恶痛绝,因之他曾数次归隐,潜心奉佛,而以晚岁尤甚.他的诗歌按题材可分为四类,即歌咏边军.边塞和侠士之作;抨击社会不合理现象.抒发内心不平及言志述怀之作;表现亲情.友情.爱情及闺思.宫怨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此四类中,尤以第四类著称,因之他被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圭臬.其山水田园诗,一类是有关行旅.游览的,一类是有关隐逸的,因他一生笃信佛法,故此类诗中,多蕴含着佛理禅意,他也因之被人们称为诗佛. 一诗应是诗人隐居终南山并游览此山时的所作,这首五绝,是依诗人游历的先后次序来写的.开言所写即是诗人远眺全山时的总体感觉,显是游山前的综观,

3、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两句,用极其夸张的手法,粗笔勾勒了终南山的高峻绵延,其高可近天都,其远可到海隅.事实上,海拔8844.43米的珠峰尚且去天遥遥,况海拔不过26_米的南山,只是因为驻足山脚仰望的缘故,才会有与天相接的错觉.而据宋人所撰载,南山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何以能远到海角呢?其实,这两句的妙处正在于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为读者展示了极富魅力的南山之壮伟. 诗人渐次登临山中,观其景,则另有一番况味,所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此时,诗人已置身山间,周遭云缭雾绕,如入仙境,回望来路,云霭已融合为一团缥缈,继续探求,则早已踪隐形灭,不复存在了,真可谓一步一换形.此二句对照工整,白云

4、与青霭相对,一白一青,色彩鲜明;回望合与入看无对照,一合一无,在这有无之间,写尽了云霭的变幻朦胧,望和看两个动词,俨然塑造了诗人移步观山的动态形象.写山中之景,而独写云霭,是抓住了山中的典型景色,写云霭而独绘其形色,是抓住了云霭的典型特征.同是写终南之云,李诗的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表现的是一种自在飘逸之美,王诗则是一种清丽朦胧之美,可谓各有千秋.这两句是细部描写,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之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幻想的空间. 细细品味颔联所绘之景,正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清澹之境,且包蕴着味外之旨.象外之象,而一切景语又皆含情,诗人化自己之心境为物境,达到了一种以景达情.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5、.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两句,是言终南之大.诗人登临中峰,纵目四顾,南山之大竟可隔出不同的分野,千沟万壑也因光线的强弱.有无而形态各异.变字以强烈的效果侧面写出了山之辽阔,而阴晴的明暗对比,又强烈地突出了众壑之殊. 尾联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两句,乍读来,似与全诗不相称,且颇有人持此观点,但在我而言,初读就觉得其之不凡,再读更觉全诗皆因此二句而诗意顿出.余味盎然.清人沈德潜在中就说: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诗人此时生出要投宿想法,可谓他已被这里的幽美之景所深深吸引,此行还未能尽兴,要次日再度游览,这也侧面体现了南山之使人流连忘返处.诗人为何要隔水而

6、问?这说明将二人隔开的,是一条深险的山涧,而一个隔字,不免有距离产生美的意味.山中的樵夫说明了近处肯定有人居住,此樵夫或许是一个隐居山中的高士, 或许干脆就是诗人自己.而问字一出,整个画面就有声有色了,或樵夫答诗人问,或诗人自问自答,问答之声在沟壑之间清响回荡,人之声与山之幽相互映衬,当真趣味无穷,玩味不尽. 就这两句的语言来说,可谓简洁自然.明白如话,但好的诗句往往以自然平淡取胜,而且,这两句读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更为全诗增添了无穷余味.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都有此景正因此情而现,此情又由此景而生,二者融为一体,形似与神似统一的共性,也即清代王夫之所谓景亦意,事亦意,而此诗亦不无此共性.我们

7、完全可以说,在王维的这些诗歌中,景物已是人生之景物.自由之景物.超越之景物,而诗人自己也已是自由人的形象,似已做到了佛家所讲的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真不愧于诗佛的称谓. 篇二:王维教案2 教 案 1 2 3 篇三:46.尾联赏析. 46.尾联赏析. 本诗以作者的游踪为主线,对终南山的美丽景象进行了生动描绘.首联写远眺,用夸张手法勾勒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宽广;颔联写近观,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描写山中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俯视,从咫尺山水见万里之势,突出了终南山的辽阔.景象的千形万态;尾联写诗人自己,流连往返,以至于天晚欲找人家投宿. 在尾联,王维却抛开写景,转向记事.面对如此

8、美好的终南山,景色悠然,令无数游客恋恋不舍,以至于他欲投人处宿,其惬意心境由此看出.一则可以舒缓游走之累,二则,能饱览山色只美,山野之趣,品味其幽静,而自古终南山就是文人骚客隐逸休憩之地,王维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隔水问憔夫有把读者的注意力投向山中之水,山野之夫.那种生活该是多么清明洁净的山水啊,樵夫该是多么淳朴和蔼啊!此时又似诗人内心对终南山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虫一人的钟爱. 对于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

9、相描摹也.(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 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整首诗情景交融,寓心于山水,诗人心绪的愉悦如山泉般喷涌而出,没有小女子的柔情描摹,展现的是一种恢弘壮大的气势,是终南山之壮美境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