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卷(共5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16152091 上传时间:2021-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卷(共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卷(共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卷(共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卷(共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卷(共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卷(共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卷(共5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第一学期期末初二质量调研物 理 试 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务必按照规定在答题纸上完成,写在试卷上不给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1分)1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下列关于PM2.5中“2.5”的单位合理的是A纳米B微米C毫米D厘米2流星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其原因是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3下列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A足球守门员戴有防滑手套 B骑自行车的人刹车时用力捏闸C给自行车轴承中加润滑油 D运动鞋的底部制有

2、凹凸不平的花纹4图1(a)、(b)、(c)、(d)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A(a)和(b) B(c)和(d) C(a)和(c) D(b)和(d)图2图1(a) (b) (c) (d)5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到硬币,如图2甲所示;人位置不变,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看到硬币了,如图2乙所示,这主要是由于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图3 (a) (b)6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米的两点,甲车从P点、乙车从Q点同时沿直线同向而行,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2(a)、(b)所示,经过5秒A甲的速度一定等于乙的速度B

3、甲、乙之间距离一定缩短C甲、乙之间距离可能增加 D甲、乙之间距离可能不变7如果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撤去其中的一个力,物体的运动必将变得越来越慢B如果撤去其中的一个力,物体的运动必将变得越来越快C如果在水平方向上再施加一个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必将发生改变D如果在水平方向上再施加一个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发生改变二、填空题(共32分)8物体所含 (1) 的多少叫质量,在SI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2) ,实验室基本测量工具是 (3) 。9一束白光经三棱镜后会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 (4) ,最早是由物理学

4、家 (5) 发现的。三原色光等比例混合后为 (6) 色光。10白族的唢呐、彝族的声笙等管乐器都是通过空气柱 (7) 发声。吹奏者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 (8) ;用它们演奏同一首乐曲, (9) 不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112013年5月足球运动员贝克汉姆宣布退役,人们将他的弧线球称为“贝氏弧度”,这主要是踢球时所用力的 (10) 和 (11) 不同(均选填“大小”、“方向”或“作用点”),从而产生了与直线球不同的作用效果。球离开脚后能继续向前飞行,是由于球具有 (12) ,球在地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是因为球受到 (13) 的作用。12如图

5、4所示,早晨当太阳光与水平面成30角射到一块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反射角为 (14) 度,经镜面反射后,光路改变 (15) 度;保持镜面位置和入射点不变,从早晨到中午,反射角将逐渐 (16) (选填“增大”、“减小”)。13如图5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其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17)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5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 (18) (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图4 图5甲 乙 丙14“嫦娥三号”软着落月球之前,在距离月面100米处悬停避障,此时“嫦娥三

6、号”所受到的合力 (19) 0(选填“大于”、“等于”)。在“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分离后,质量为120千克的“玉兔号”用2小时行走了10米,则“玉兔号”在月球上所受重力为 (20) 牛(g月1/6g地),它的行走速度为 (21) 米/秒;当它开始绕着着陆器拍照时,以着陆器为参照物,“玉兔号”月球车是 (22) (选填“运动”、“静止”)。15木块在10牛水平向右拉力作用下,以2米/秒速度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受到的摩擦力为 (23) 牛,方向 (24) ;现在木块上方加一个砝码,为使木块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所需水平方向的拉力应 (25) 10牛(选填“大于”、“等于

7、”或“小于”)。16学校卫生室两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米,而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5米,因而采取了一面墙上挂视力表而在正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的办法。为满足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应站在离视力表 (26) 米处,且要面向 (27) 。检查视力时,如果室内较暗,为使图案足够亮,可以用灯光照射 (28) (选填字母)。A视力表B平面镜C人的眼睛D室内任意位置17安全带、头枕等可以减少由于车祸而造成的伤害事故;交通法规也明确规定小车司机与前排乘客必须系安全带。小菁为研究“安全带和头枕可以减少车祸伤害的原因”,选用小车、木块、烧杯、水等进行实验。先使木块与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运动状态

8、发生变化时,木块的状态如图5(a)、(b)所示。把木块换成盛有水的烧杯,重复上述过程,烧杯中水的状态分别如图5(c)和(d)所示。(a) (b) (c) (d)图6 分析比较(a)或(c)可知: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可能情况是 (29) 。得到上述结论是利用了木块和水都具有 (30) 的性质。 分析可知:系安全带是为防止图5中 (31) 出现的情况;头枕是为防止图5中 (32) 出现的情况。三、作图题(共12分)18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7中画出物体A B在平面镜M N中所成的像AB。19重为8牛的物体用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请用力的图示法在图8中画出物体此时所受的重力G。20光线AO经平面镜

9、反射后传播方向顺时针转动60,请在图9中画出反射光线及平面镜位置。21一束光射向三棱镜,请在图10中画出光经三棱镜射出的大致光路图。A OMNAB图7 图8 图9 图10四、计算题(共15分,22题7分,23题8分)22上海长江隧桥(崇明越江通道)工程采用“西隧东桥”方案, 隧道长约9千米;设计车速80100千米/小时。若一辆轿车用了600秒通过隧道,则该车速度是否在设计车速范围内。(请通过计算说明)23装有货物的热气球重为2000牛,当它竖直向下做匀速运动时,受到竖直向上的力为1900 牛。 它在运动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为多大? 当气球以同样的速度竖直向上匀速运动时,必须抛出重力为多大的货物?(

10、若气球上升和下降时所受竖直向上的力和阻力大小不变)五、实验题(共20分)24如图11(a)所示,小明用示波器、钢条和台钳研究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他将锯条下端固定在台钳上,用手拨动上端使锯条发声。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同时观察到的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如图11(b)、(c)所示,由此他可得到的结论是: (1) 。图11(d)、(e)是小明在研究乐音和噪声时得到的波形图,其中图 (2) 是噪声的波形,请写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3) 。图11(a) (b) (c) (d) (e)25小李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 小李填写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11、实验名称 (4) :探究当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 (5) 状态时, (6) 。实验器材:2个 (7) ,木板、白纸、重物和细线。实验步骤: 实验后小李思考,若实验时作用在物体上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则物体 (8) 处于平衡状态(选填“可能”或“不可能”)。26某实验小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A的像。 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12甲所示。出现这一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9) 。 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10) 。 图12

12、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以便得出实验结论。A (11) ;B (12) 。 在玻璃板后面挡一张黑纸,透过玻璃板 (13) (选填“能”、“不能”)看到玻璃板内蜡烛A的像,实验表明: (14) 。原放置玻璃板处甲 图14 乙AB27小明和小李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分别选用焦距为10厘米和15厘米的凸透镜,以及高度为5厘米发光体进行实验。在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使 (15) 和光屏中心跟发光体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他们多次改变物距u,并测出每一次的像距v和光屏上像的高度h,实验数据如表一和表二所示。表一 焦距

13、10厘米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高(厘米)120205230152.535012.51.25表二 焦距15厘米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高(厘米)420601553030565021.42.15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物距、像距,以及像的高度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16)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7) 数据中焦距、像距,以及像的高度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不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所成像越大。 小明和小李比较表一、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后发现:同一物体经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有时像的大小相等,有时像的大小不等。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计算了像距与物距的比值,并由此得出了结论:(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5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同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