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

上传人:说**** 文档编号:216151007 上传时间:2021-11-2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2 .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1 .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2 .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科学知识: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一 .教学导入:1 . 讲述 1400 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2 .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

2、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活动感觉冷热1. 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2 . 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 页的活动。3 . 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 . 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5 . 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三.活动测量温度1 . 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 . 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3 .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4 . 测量水温: 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

3、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 让学生学 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 杯水的温度。( 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 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 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课后反思:2. 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 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 、热水、冷水、酒精、煤油( 其它液体 ) 等。教学导入1.

4、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2. 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3. 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1. 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 ) 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 ) 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3.) 小组讨论制作方法。(4.) 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2. 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 ) 以 4 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 ) 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

5、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 ) 学生观察。( 4. ) 汇报观察到的情况。3. 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 ) 以 4 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 2. ) 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 ) 方法指导。( 4. ) 学生观察。4. 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 ) 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 ) 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 )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 ) 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6、1. 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2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学知识1. 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一.教学导入1. 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2. 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 实验的设计:( 1. ) 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借助因受热膨胀而

7、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 当容器凹时, 说明空气体 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 ) 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 ) 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2. 实验现象猜想。3. 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4.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5. 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学知识1.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 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教学准备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一.教学导入1. 阅读指南车信箱。2. 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3. 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1. 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1) 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划着火柴,让

9、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熄灭酒精灯时, 左手扶灯体, 右手取灯帽, 快而轻地盖上, 待火焰熄灭后, 提 起灯帽, 再盖一次。(2) 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 ( 交待注意事项。 )(3)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4) 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2. 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 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 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 可以 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

10、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2) 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3) 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4)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1 ) 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 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热的传递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2. 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3. 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2.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 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

11、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科学知识1.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2. 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3. 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 冷水。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 热辐射的录像资料。一.教学导入1. 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2. 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 面的实验研究。二.活动物体怎样传热1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2. 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12、3. 交待实验注意事项。4. 学生实验。5. 汇报。6. 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7. 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三.活动测量变化的水温1. 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2. 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3. 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4. 分析数据,发现规律: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2. 讨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1 多姿多彩的天气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

13、观欣赏美丽的天气。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科学知识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一.教学导入:1 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欣赏天气现象; 各种天气现象1 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 的插图。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 ) 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 ) 组内同学互述。( 4. ) 指名全班描述。( 5. ) 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 ) 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 ) 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 ) 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三.活动我们与天气1. 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2. 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 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4. 学生游戏。四.小结1. 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2. 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2.测量气温第一课时科学探究1.定时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