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测评理论和方法的转变

上传人:一****茶 文档编号:215633331 上传时间:2021-11-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信息化测评理论和方法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企业信息化测评理论和方法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企业信息化测评理论和方法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企业信息化测评理论和方法的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企业信息化测评理论和方法的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信息化测评理论和方法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信息化测评理论和方法的转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信息化测评理论和方法的转变一、聚焦于数字财富的理财新法发掘财务报表外的隐形资产(一):方法论 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比,决定着信息化在企业战略中的位置。 当前影响企业信息化决策的主要问题,是找不到投入和产出的联系。一般方法,只测得出技术装备率、应用渗透率这些需要投入的方面,却不能和产出建立内在联系,将效益明确测算出来。 这就是著名的“生产力悖论”。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说过一段备受争议的话:“你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看到计算机时代的影子,但是在经济统计年鉴上除外。”意思是说,投入的影响随处可见,就是在产出中看不出来。 经过专家反复研究,这个问题的症结和线索正在被找到

2、。 原来,传统的会计方法有一个大问题,投入是按显形资产,产出是按财务报表。但这种方法,恰恰把信息化的独特之处掩盖起来了。作为非财务因素的隐形资产,如网络和知识,正成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但却是传统会计报表的最大盲区。网络效应,无法用财务方法计算;而知识创新,又不属于显形的资产。二者都是无价之宝,因此也是会计无价可算的。王志东两次被逐,是典型的例子,显示出信息化智商(NIQ,National Informatization Quotient)很高的人,非常容易成为现有会计制度的牺牲品。这丝毫不奇怪,传统会计报表,是建立在物质货币财富,而不是信息知识财富基础上的。在知识越来越成为主

3、要资本的今天,如果一种涉及企业财富的主要计算方法,把主要资本漏掉了,对企业一定会造成误导。 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除了以货币为中心的会计制度,还需要有以信息为中心的测评制度作为补充,才能对现代企业竞争力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信息化的投入产出之间,要有非财务指标衡量的隐形资产,包括社会资本和创新资本,作为中间状态进行转换。这是解析“生产力悖论”难题的关键。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忽略了信息化的这个关键性的中间地带,这是导致企业信息化在技术和应用之间脱节的基本原因。 现在谈这个问题,还具有一层现实意义。如果能将企业内部隐形资产显现出来,并可以象对货币资本、厂房设备那样操作,无异于在紧日子里忽然凭空添加了

4、一大笔资产,既不需要付给银行利息,也不需要归还本金,这不是一件对大家都有切实利益的事情吗。 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Evaluation Center,缩写为“NIEC”)的组建过程中,我们在几千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探讨,理出一些线索,供人们在计算显形资产的会计报表之外,补充计算隐形资产的信息化测评方法作为参考。 信息化测评方法,是对传统会计制度的一场革命。 革命总需要有一个源头来闹起,让我们先从传统会计方法引起的悖论谈起。 1972年,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Alchian and Demsetz.1972)研究团队生产的组织变迁时

5、发现,团队生产的生产关系是各种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他们是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生产过程中的,这是难以观察和计量每个要素贡献大小的技术性原因。 正如两个共同用力将货物搬上卡车一样,虽然一个人根本不可能搬动货物,但两三个人共同搬起货物并不表明每个人实际用了多大力气。因此,团队生产指的是:(1)生产要投入多种资源;(2)产品或产值不是每种投入要素的代数和;(3)生产力使用的资源并非都归某一个人所有。 这实际是一个网络问题。网络效应,不是各个节点的代数和。它的公式是1+12。梅特卡夫法则说的就是这回事。传统会计的公式是1+1=2,它顶多计算到代数和的程度,但算不出1+12中的溢出量。而信息化的产出,

6、多半来自一加一“大于”的这部分中。网络,是传统会计制度一个明显的盲区。 深究起来,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传统会计,遵循的是牛顿力学的世界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整体就是局部的代数和。打个比方,按牛顿力学方法称一头大象,把它大卸八块,分别称重,然后汇总,即认为还原了整体。问题是,大卸八块的大象,已组装不回去了,因为生命没了。1+1=2,这个2是个死东西。牛顿的世界不考虑这个问题,在机械观中,活着和死的,是没有区别的。但网络的世界观(或者说信息化的世界观、生命科学的世界观)不这么考虑问题。它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把大象大卸八块,因为这八块之间的联系本身,正是生命之所在。八个1加起来,不是等于8,而是大

7、于8。大于的部分,就是生命,就是网络效应。其实,信息化投入产出的世界观,实质就是这么回事。有网络存在,和没有网络存在,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节点的代数和,而在于节点之间的联系本身创造的价值。如果你计算信息化的投入产出,采用的算法,是有网络效应与没有网络效应结果都一样,那你就不是在算信息化,而是在算别的东西。 我们现在一提起信息化的投入产出,都是在用“大卸八块”法。先把构成信息化的要素,一一割裂后,罗列出来,算算有几台机器,有几个掌握技术的人,有哪几个环节应用了信息技术,。问题是,一个个有投入的节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协同得如何,是内耗呢,还是1+12呢;是否产生了生命有机体那样的进化反应

8、(即所谓“创新”)?这些都得不到回答。当然,传统会计制度,根本没有提供填答案的地方。因为它和牛顿力学一样,认为活的和死的,是没有区别的。 按传统会计制度计算信息化的投入产出,算漏的最大的两宗资产,一是社会资本,它包括(基于网络的)关系和信任,其中关系又包括企业内部关系、企业间关系、企业与客户关系等;二是创新能力,用熊彼特的说法,就是“企业家精神”,现代的理解,是对市场变化(挑战)的快速知识反应(应战)能力。对这些构成企业实战能力的重要因素的解析,传统会计制度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们都是传统报表“看不见摸不着”的,而这些正是信息化长袖善舞的独特领域,这导致了非财务因素测评的兴起。尤其是在网络经济和

9、知识创新日益主流化的形势下,后者大有反客为主的趋势。我们后面介绍的各种实战算法,都是对一趋势的跟踪。 取代传统会计机械世界观的,是与牛顿力学世界观相反的系统论世界观。从物理学中的探索“东方之道”的量子理论,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理论,哲学中的结构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都是与强调生命有机联系的系统论同源的。 我认为,解析信息化投入产出“黑箱”,需要有四个阶段: 一是基础设施指标包括硬件投入和技术能力; 二是技术应用指标包括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和扩散)。关键在于测度边际成本递减效应(节省费用,提高效率); 三是流程重组指标包括社会资本(内部关系、企业间关系、客户关系)。关键在于是测度网络

10、效应。 四是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知识创新(挑战与应战)。关键在于测度响应能力。 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到什么程度?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对信息化投入到产出之间这一段黑箱, 通过对社会资本和创新能力的测评来解析,已达到可操作的实用化阶段。 信息化测评,在会计基准之外,为人们加上新的准星,以聚焦数字财富。 二、聚焦于数字财富的理财新法发掘财务报表外的隐形资产(二):关注企业隐形竞争力 隐形竞争力,是指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非财会因素。它相对于会计制度来说,是隐形的。相对于货币来说,是隐形的。也就是在投入阶段其价值不能直接以货币衡量,但本身确有价值且有实际增值贡献的要素。 比如说,每个企业都知道,关系很有价值,凝聚

11、力很有价值,企业家精神也很有价值,同样有价值的还有企业文化、创新能力、知识能力等等,但同样每个企业也都知道,这一切从会计报表角度看,价值统统是0是“没有价值”的!显然,这与事实不符,与企业的实际感觉不符。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使非会计价值审计与会计价值审计一样,一同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科学仪表盘。 全球化、信息化越发展,非会计价值审计的问题就会越突出。因为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研究表明,企业信息化与这种隐形竞争力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并具有内生联系。 首先要说明,在这里,企业信息化,不能仅仅定义为技术应用。因为技术应用,侧重的是技术是否到位,而不关注所涉及的“商务”的管理性质是否变

12、化。这样的指标往往不问技术加上去,是固化原有管理,还是改变原有管理。无法排除以下这种歧义:电子是“新”的,商务是“旧”的,将新的“电子”叠加于旧的“商务”上,其中“商务”本身的规则可以不变。比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金字塔式商务管理,分层管理规则不变,用技术去强化分层结构。这样的企业信息化,容易造成用新技术固化旧体制,承担不了改革的功能。我们所理解的企业信息化,强调基础管理改革的优先性,即根据“电子”(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实现从传统商务规则向新的商务规则的转变,比如,从金字塔式管理变为扁平化管理。它问的是“商务”本身是什么样子,是否符合先进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调整的要求。 信息化的“商务”,与非信息化

13、的“商务”,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我们在发掘财务报表外的隐形资产(一):方法论中,曾强调,传统会计,遵循的是牛顿力学的世界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整体就是局部的代数和。1+1=2,这个2是个死东西。活着和死的,是没有区别的。但从信息化角度,不这么考虑问题。有网络存在,和没有网络存在,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节点的代数和,而在于节点之间的联系本身创造的价值,在于1+12中“大于”的部分。如果你计算信息化的投入产出,采用的算法,是有网络效应与没有网络效应结果都一样,那你就不是在算信息化,而是在算别的东西。 信息化管理,通俗地说,就是1+12。其中这个“大于”,意味着两件与非信息化管理有区别的事情,一是意味着

14、网络协同效应,强调协同的优先性,从单纯面向职能,转向以职能转变为基础,以流程重组为导向。用张瑞敏的话说,叫“变职能为流程”。“大于”在这里,意味着价值来自协同。二是意味着网络生命效应,强调创新的优先性。从非学习非适应型组织,转向学习型适应型组织。“大于”在这里,意味着企业象生命体一样,迅速适应,不断进化。 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具体化一下:到底什么东西,什么价值,是可以从网络效应中算出,而在传统会计制度下算不出来,把握不住的?我们在研究中惊奇地发现:所有非财会审计因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统统都非常“巧合”地指向“2”这一点。 财会标准和非财会标准,第一个界限在于是否能用货币衡量,而不在有形无形。

15、信息化测评,是以信息为基准,而非以货币为基准。二者的维度不同,但可以转换。第二个界限,在于区分不同的无形资产。用财会标准,可以衡量有形资产和“有形的无形资产”,我们把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无形资产,称为有形的无形资产;而把无法用货币精确量化的无形资产,称为无形的无形资产。前者涉及的是专利、商标等,后者涉及的是诸如凝聚力、社会资本、创造力等,后者才是信息化管理区别于非信息化管理最独特的东西。第三个界限,在于涉及的竞争力,是两种不同语义的竞争力。科学管理把握的,是核心竞争力,信息化管理把握的,是协同竞争力。前者是职能竞争力,即强化独立单位的功能就可以获得的竞争优势;后者是流程竞争力,即必须依靠单位与单位

16、之间的协同才能产生的竞争优势。前者是机械的,后者是有机的。信息技术应用,当然也可以强化核心竞争力,如单机CAD的应用,但它真正独特的,不同于工业型技术的作用,或者说擅长,还是在于降低协同成本,强化协同竞争力。无形的无形资产也好,协同竞争力因素也好,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1+12的网络效应为基础,类似于中医说的“气”。 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什么样的管理,适合从管理“器”,到管理“气”。器相当于职能,是部门(器官)的功能;气相当于流程,是功能与功能之间的联接。会计制度是一种“西医”,长于把握分工剥离的“器”。而“气”对于西医来说,是一种不规范的东西,无迹可寻,用“科学管理”意义上的传统管理操作手法把握不住。就象牛顿力学把握得住“粒”,但把握不住“波”一样。但如果换成中医,一切就简单了。因为中医,是专门把握气的。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