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高中农村学生学习心态的分析及对策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5614783 上传时间:2021-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背景下高中农村学生学习心态的分析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镇化背景下高中农村学生学习心态的分析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镇化背景下高中农村学生学习心态的分析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镇化背景下高中农村学生学习心态的分析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镇化背景下高中农村学生学习心态的分析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镇化背景下高中农村学生学习心态的分析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背景下高中农村学生学习心态的分析及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城镇化背景下高中农村学生学习心态的分析及对策 陈文海【摘要】 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也就是说,从2011年开始,我国城市化率将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异地高考政策稳定推进,更多的农村人口留在了城镇等,使到更多的农村学生走进了城镇的高中,但面对的问题也就更加复杂。【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学生 学习心态 分析 对策G635.5 A 1992-7711(2018)05-059-02030多年来,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就在中国发生,且仍在持续。包括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等在内的专家预测,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也就是说,从2011年开始,我国城市化率将以年均1个百

2、分点的速度推进。届时,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5亿人,城镇人口为10.5亿人。这意味着,近20年内仍将有3亿多的农村人口进城。也就是说,近20年内高中阶段将不断有大量的农村学生进入到城市的中学完成高中的学业。城镇和城镇的中学,相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农村学生中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工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来自农村,却不再回到农村,适应了城镇的生活,随着异地高考政策的落地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外来工子女跟着进城务工的父母就近入学,不再回到他们的原籍读书,在经济比较发达、外来工人口密集的地区,他们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本人所在的地区,初中毕业生中,异地生占了一半;高中学生中,超

3、过一成的学生属于异地高考生。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工作,对他们的子女的教育普遍不到位,这一部分学生,比较起来心态更加复杂,问题更加严峻,老师所面对的问题更加棘手,就更加不能掉以轻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人生的价值观决定他们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心态,本人所在的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占了大约70%,农村中也分富裕农村和贫困的农村,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比例比较少。本人在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来自农村中学生的价值观做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由于形社会现实的改变以及家长认识不足、学校教育不到位等原因,农村高中生的价值观有了以下特点。1. 农村中学生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广东农村经济在全国相对较富裕,价值观

4、比较复杂,绝大部分家庭愿意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但也有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觉得有钱就行了,读书也没啥用。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环境优越,欠缺读书的驱动力;但大部分学生自己还是认同“知识可以改变人生”,因此学习积极努力,以期考上好大学,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较为明晰,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部分学生把就业、挣钱、考公务员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准。2. 农村中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绝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不再单一,受现代多元社会影响甚大,人格、道德、理想、尤其是亲情、友情他们认为更重要,但是他们在做具体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大多是将来能干什么工作,能挣多少钱,能有什么样的生活。3. 农村中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不稳定性学生是

5、千禧一代,没有经历任何的挫折,顺利成长的一代,外面的社会引诱纷繁复杂,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电子产品和游戏成了中学生的标配,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稳定性转坏对于学生的行为影响都是触目惊心的。使得农村中学生处于各种价值理念激烈碰撞的境地中,身上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子,又有实用理性的强烈冲击。4. 农村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较弱农村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较弱,受外界的影响较大,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人本位主义色彩较淡,随波逐流的多,所以可塑性也就更强。受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农村学生的学习心态也较为复杂,具体的可以分为几种类型。1.缺乏学习的动力总体的表现有:(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违反课堂纪律;(2)严重违规,经

6、常旷课、沉迷游戏、早恋、打架、离家出走;(3)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农村学生由于之前的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加上家庭因素的影响。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低、理解能力弱,学习比较困难,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学习成绩也跟其他同学相差很大。一些学生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的意志力,既不考虑个人的前途命运,也没有社会责任感,害怕困难,缺乏毅力,在学习中就很难获取成功;一些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欠缺主动,自信心不够,自我评价总是偏低。2.有很明显的积极学习动机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由于他们的出身、地位、经历和长辈的期望,他们比一般的城市的学生要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付出更多,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怀着明确的学习目标,

7、不怕苦,耐得住寂寞。我们去家访的时候,发现有的家庭并不是就用“贫困”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但尊师重教却是最强烈的,对于子女的学习一律地坚定地支持。3. 得过且过的心态这种类型的学生的家庭环境大多优越,在学习方面,家里不给任何的压力,反正不违反纪律,拿到高中毕业证就行,导致了这一部分学生学习没动力,这种学习心态直接导致了他们学习状态处于边缘化。面对新的常态,老师、学校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生存、竟争和发展能力。一、极力提高家长的素质。农村学生家长本身的文化层次不高,他们

8、对子女或放纵、溺爱,或简单、粗暴,使部分农村学生理想不明、心理不健全,学习缺乏动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他们迫切需要更新科学的家教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可以针对部分家长的情况,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这种平台。二、搭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平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当前高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多走出学校,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相结合,要强化心理辅导、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和各项教学活动的德育渗透,在对农村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以形成教育合力。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

9、挥“小环境”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隐性课程,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1. 要创造一种“科学、求实、文明、勤备、团结、创新”的校园文化精神,以此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对于社会的使命感、责任心。2. 要把校园文化建成学生与社会的纽带,不断把社会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渗进校园文化的精神之中,发挥校园文化氛围的积极导向作用,提高农村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道德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能力。四、加强优秀班集体建设,为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学校应把班集体建设作为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工程来抓,从抓好班主任配备入手,从新生入校抓起,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正確引导,使农村学生积极融入集体和

10、社会。五、强化课堂教学渗透,保证人生价值观教育深入持久。课堂教学是德育教化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渗透人生价值观教育,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德育得以深入持久进行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生价值观教育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不能采取贴标签的方式只做表面文章,而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第二,要持之以恒,稳扎稳打,不能急于求成、忽冷忽热。六、引导农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促进农村学生融入社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找到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可以学习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提高对当地的认同感。在社会实践设计应注意三点:一是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特点;二是注意社会实践形式的新颖,力求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三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对农村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七、提高教师人生价值观的品位,充分发挥教师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的示范作用。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他们人生价值观的层次和品位,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城镇化的趋势下,未来的这一代不但可以在城市立足,还可以成为城市建设的支柱,成为具有良好公民素质的一个群体,享受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成果。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